您所在的位置: 健康科普 > 健康知识
健康知识
29 2025-07
8月防病提示:《“手”住健康,“足”够放心——这份防“口”秘籍让娃远离手足口病!》
  当妈后最怕什么?  娃突然安静(八成在偷偷创作“壁画”或“拆家”!)娃突然蔫巴(不好!体温计即将登场!)娃突然举起小胖手说“妈妈痒痒”(救命!是蚊子包还是病毒在团建!)  别慌!可能只是手足口病来“打卡”了!  虽然这病像娃的暑假作业一样每年必来,但学会这几招,咱就能把它“拉黑”!  病毒传播途径——“手足口病の社交圈”  这病毒主打一个“人小鬼大”,传播路子野得很!  1.口水攻击(飞沫传播)  “你家娃咳嗽打喷嚏?”病毒立马开启“天女散花”模式!  建议:2米内别站人,不然分分钟“共享病毒大礼包”!  2.摸啥传啥(接触传播)  “玩具、门把手、甚至你刚擦完鼻涕的纸巾……”  病毒:“只要摸过,就是我的地盘!”  建议:娃摸完公共设施后,别急着吃手,先洗手!  3.便便潜伏(粪-口传播)  “换尿不湿不洗手?病毒笑晕在厕所!”  建议:换完尿布洗手比冲奶粉还重要,否则……“病从口入”警告!  常见症状是啥?  发烧:娃突然变身小火龙?量体温!  皮疹:手脚长红点点,像被蚊子开了“团购”!  口腔溃疡:吃饭哭唧唧?检查口腔有没有“火山口”!  紧急情况  这些时候快去医院:  娃像树袋熊挂你身上24小时不退烧  喝水量<平时一半(尿不湿都失业了)  突然表演“霹雳舞”(可能是抽搐!)  防病妙招  洗手?不,是“搓澡级”清洁!  “什么?冲一下就算洗手!”病毒笑出声!  教会娃唱完2遍《孤勇者》副歌(约20秒)才够本!"  玩具消毒:拒绝“简易”式清洁  “今天湿巾擦,明天开水烫,病毒都被你整不会了!”  每周1次玩具“桑拿日”(含氯消毒剂浸泡),稳!  疫苗接种——给娃的"防毒铠甲"  “手足口病疫苗虽然不是100%免死金牌,但能让重症风险直线下降!”  1.打疫苗的最佳时机  6个月—5岁:病毒最爱的“萌娃年龄段”!  早点打:别等病毒找上门才后悔,像囤奶粉一样提前安排!  2.疫苗怎么选?  目前EV71疫苗(针对重症手足口病)是C位选手,建议优先接种!  (其他疫苗还在升级打怪中,等它们练满级了再说)  3.接种后的小贴士  可能低烧/烦躁:娃:“哼!今天谁惹我都不好使!”(正常反应,别慌)  观察1天:如果持续高烧or皮疹,赶紧找医生“售后”!
28 2025-07
7月防病提示:阿波罗11号病:一场眼球上的星际生化危机
  阿波罗11号病:一场眼球上的星际生化危机  (附:病毒通关秘籍)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被戏称为阿波罗11号病:1969年,当全球首次大规模暴发“红眼病”的疫情席卷非洲加纳时,恰逢人类历史上的壮举——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两个事件的时间点不期而遇,因此得名“阿波罗11号病”,仿佛是与太空探索同时期的一个不速之客。  一、病毒档案·绝密  代号:血瞳瘟疫-X  真实身份信息: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异株(简称CVA24v)以及人肠道病毒70型(简称EV-D70)。  母星:人类泪液星系·结膜殖民地,偏爱温暖、潮湿的环境  超强护盾:耐酸、耐乙醚。由于病毒表面没有包膜结构,75%的酒精无法有效灭活它们。  致命弱点:对含氯消毒剂敏感,如“84消毒液”,可以用来彻底清洁和消毒物体表面,以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二、病毒特性:  潜伏期短,一般为12-48小时→宇宙最快闪击战  红眼特效→结膜血管「血浆烟花秀」  泪弹攻击→泪腺秒变消防栓  气溶胶隐身术→一个喷嚏传染整节太空舱  冷知识:此病毒专攻人类,你家猫狗甚至外星人皆免疫  三、传染力:SSS级宇宙灾难  常见高危场景危险指数传播途径剖析  共用VR眼镜5颗星直接接触传播,泪液渗透海绵体成毒库  游泳池派对4颗星水源污染传播,感染者将病毒排入水源  揉眼后摸电梯按钮4颗星物品接触传播,病毒存活48小时+  四、感染时间线:人体反击全记录  ■**D-Hour(感染瞬间)**  病毒空降结膜→特种兵式分裂繁殖  ■**24小时:眼球起义**  免疫系统启动「焦土战术」→  眼球充血|泪河决堤|神经刺痛  ■**48小时:血色黎明**  结膜血管「战略性渗漏」→白眼球变身红酒渍画布  ■**72小时:转折点**  泪液冲刷病毒尸体→血斑开始褪色(约7-10天)  ❗**隐藏BOSS**:5%患者触发**病毒性角膜炎**→永久视力损伤  五、反病毒作战指南  (一)✅生存法则:防患于未然!入侵警报!太空出现病毒,可能突袭眼球基地!立即解锁《病毒通关速成秘籍》:  【光盾充能】:勤洗手=启动个人灭菌光盾!尤其触眼前后、接触公共设施后,用“分子清洁剂”(肥皂/水)粉碎病毒传送!  【装备禁令】:绝不共享“维生织物”(毛巾)、“清洁舱”(脸盆)、“眼部涂料”(眼妆)!严防渗透!  【环境净化】:  高频消杀“高危接口”(门把手、桌面等)→用“含氯净化液”(消毒剂)瓦解病毒矩阵!  保持“居住舱”通风→驱散“病毒气溶胶云”!  【高危规避】:  病毒爆发期→远离“人群反应堆”(泳池、浴室)!  红眼警报→隔离患者!避免“星际接触”!  【星球防御】:  能量块优化:均衡“营养输入”(饮食),多“有机模块”(蔬果)、“能量核心”(蛋白)!  系统维护:充足“休眠恢复”(睡眠)+规律“体能训练”(运动)!  【紧急协议】:眼红/流泪=星球沦陷信号!速启动医疗传送(就医)!针对“红眼病”还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缓解症状和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上。  (二)❌作死三连:  Firstblood  操作:狂滴抗生素眼药水  后果:培养超级耐药病毒  科学原理: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在没有肯定有效的抗病毒药前,不要乱用“预防性眼药水”。  DoubleKill  操作:热敷眼睛  后果:给病毒建温泉繁殖基地  科学原理:39℃=病毒狂欢温度  TripleKill  操作:戴美瞳遮红  后果:制造细菌培养皿  科学原理:缺氧+二次感染=角膜沦陷  (三)红色警报·出现以下任意信号:  (1)视力突然衰退如老式电视雪花屏  (2)眼球疼痛升级为「电钻贯穿式」剧痛  (3)血斑扩散至角膜(黑眼球泛红)  提示:病毒正在攻击光学核心区!立即超空间跳跃就医!  (四)最终战报:95%患者7-10天自愈,但你的角膜经不起赌局—  六、通关秘籍精髓:  勤洗手(光盾)!  不摸眼(护盾)!  不共享(封路)!  及就医(制胜)!  守护“眼球星球”,速战速决!
28 2025-07
别让游泳池成为隐形杀手!游泳必备卫生指南
  炎炎夏日,碧波荡漾的泳池是许多人消暑纳凉、嬉戏放松的首选。然而,看似清澈的泳池里,却可能潜伏着肉眼难辨的健康威胁,别让游泳池成为伤害您和家人的“隐形杀手”!请查收这份游泳必备卫生指南,安全畅游一夏。1.慧眼识“池”:选择放心的游泳场所  信息公开:一个合格的游池,其营业前台应公示卫生许可证、卫生量化等级、水质检验报告和从业人员健康证等信息,请留意泳池是否在醒目位置公示当天的水温、余氯和pH值等检测结果,这些值都应当符合国家标准GB37488-2019《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中人工游泳池水质指标卫生要求。  执行到位:观察泳池入口处是否设有强制淋浴设施,是否真正执行“先淋浴后下水”的规定。  空气清新、池水清澈:进入泳池区域,先感受一下空气是否清新,有无明显刺鼻的化学异味,再看看池水是否清澈,是否能一眼看清最深处的池底排水口。2.下水前:关键防护第一步!  彻底淋浴:泳池中的含氯消毒剂会与人体的汗液、尿液和化妆品等带来的含氮有机物反应产生副产物氯胺,可能引发眼睛发红、喉咙不适,并产生标志性刺鼻的“泳池味”。入水前务必使用肥皂和流动清水认真冲洗全身,这样能大幅减少您带入泳池的含氮有机物,从源头上降低氯胺生成的风险,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了他人。  腹泻请远离泳池:如果您正在腹泻,或腹泻刚痊愈,请至少两周内避免游泳,防止将病原体带入公共水域。3.畅游时:时刻保持警惕!  紧闭双唇,绝不吞咽:任何情况下都要避免吞咽池水。  定时“休渔期”:建议每小时离水休息,带小孩时引导他们及时上厕所。  装备护体:佩戴合适的泳帽能有效减少头皮油脂进入池水;泳镜可以保护眼睛免受化学刺激和微生物感染。  有伤不下水:身上如有未愈合的伤口或大面积的皮肤破损,请暂缓下水,以防感染。  不容忽视的物理风险:溺水、池边湿滑导致的摔伤等,同样需要时刻警惕。4.离水后:善后清洁不可少!  再次淋浴:游泳结束后,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彻底冲洗全身,洗掉可能附着在皮肤上的化学残留物和微生物。  呵护双耳:将头侧倾,使耳道内的积水自然流出,并擦干外耳。  漱口清洁:简单漱口以清除口腔内可能接触到的池水。  清洗装备:及时用清水冲洗泳衣、泳镜、泳帽等装备,并置于通风处晾干。  请牢记:泳池的卫生与安全,除了选择管理规范的游泳场所外,也需要踏入泳池的每个人共同维护。让科学的防护意识成为您泳装之外最重要的“装备”,尽情享受安全无忧的戏水时光吧!
28 2025-07
重磅!!老年人免费体检新增两大硬核项目,速转家中老年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最新文件,2025年起,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新增两大核心项目: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DR)正位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事实上我省自2023年起已将胸片检查列入老年人免费体检项目内容。  新增项目有何意义??  1.DR胸片检查:可有效筛查老年人常见的肺部感染、肺结核、肺结节、支气管扩张等异常情况,尤其对早期肺癌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此外,DR胸片还可显示心脏大小、形态及周围血管情况,辅助判断心脏肥大、心包积液、主动脉弓钙化等,间接提示可能存在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问题。  “听说拍DR辐射会致癌,每年一次身体受不了”。NO!NO!NO!DR胸片检查采用数字化技术,一次DR胸片的辐射剂量仅为安全阈值的1%-2%,大约只相当于乘坐几小时飞机在高空受到的天然辐射,或者晒两天太阳接受的日常环境辐射量。即使因病情需要,一年内复查3-5次,总剂量依然远低于安全上限。  检查注意事项:检查前需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女性脱去带有金属扣的内衣,脱去项链、耳环、手表等。  2.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以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无需空腹采血,不受采血时间限制,方便检测,且不受饮食、运动或短期应激干扰,能更全面稳定的暴露长期血糖异常。可用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辅助诊断及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针对老年人,高血糖症状有时会被其他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掩盖,成为“隐匿杀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能有效识别这种隐匿性高血糖,及时控制,大大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HbA1c>7.0%,微血管病变(如眼、肾病变)风险倍增;HbA1c每升高1%,心血管事件(如心梗、中风)风险升高18%,肾衰竭风险升高40%。  转发给父母前,请确认他们已知晓两项指标的意义和重要性——早筛一次,可能换来十年或更长的健康相伴!  温馨提示:2025年已完成老年人体检其他项目的,可联系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预约体检时间,对DR正位检查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两个项目进行补充检查。
28 2025-07
高温来袭!这4类人需特别警惕→
  烈日炎炎,暑气蒸腾。对普通人来说,夏天或许只需注意防暑降温,但对慢病患者而言,夏天却隐藏着诸多健康风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慢病患者健康度夏的关键要点。  一、高温天气下,慢病患者需警惕哪些健康风险?  1、糖尿病患者  ①血糖易失控:高温可促进糖皮质激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影响血糖水平。同时,炎热天气会改变人们饮食习惯(如食欲减退、过量摄入水果或冷饮等),引发血糖波动。此外,高温还易使胰岛素等降糖药物变质失效,加剧了血糖控制难度。  ②足部感染风险升高:炎热天气下,部分患者偏好裸露足部,这易导致足部皮肤的损伤;同时,蚊虫叮咬、出汗增多以及潮湿环境均有利于细菌繁殖,增加了糖尿病足感染的风险。  2、高血压患者  ①血压波动大:高温可促使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但大量出汗又会导致血液浓缩,使血压升高;此外,室内外的显著温差,也会加剧血压的波动。  ②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若患者在大量出汗的同时服用利尿剂类降压药物,可能会导致机体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3、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①心脏负荷加重:高温时人体处于散热状态,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心脏负荷骤升,可能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急性心衰。  ②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出汗会导致血容量下降,血液粘稠度增加,易形成微小血栓,心肌缺血、心梗和脑梗的风险增加。  ③血管易痉挛:冷热交替环境(如户外高温进入强冷空调房)易致血管急骤收缩,导致心脑血管意外。  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气道易受刺激:高温高湿环境易滋生尘螨、霉菌等过敏原,刺激呼吸道,诱发哮喘等呼吸疾病;空调冷风及室内外温差也会直接刺激气道引发痉挛。  二、慢病患者健康度夏指南  1、保持科学饮食  ①足量饮水:主动、多次饮水,别等口渴才喝!优选白开水、淡茶水,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及冰镇饮料,以防刺激肠胃。  建议:成年人每日喝水1500-1700ml,出汗多可增至2000-2500ml,若因病需限制饮水或服用利尿剂,需遵医嘱调整。  ②清淡均衡:多吃蔬果,保证蛋、鱼等优质蛋白摄入,少吃高盐、高脂、高糖食物。  ③规律进食:三餐定时定量,避免过饱或过饥。  2、优化生活习惯  ①合理防暑降温: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做好遮阳防晒;室内保持通风;使用空调风扇时避免直吹,空调温度宜设26-28℃,与室外温差≤5-8℃。  ②规律作息:每日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③稳定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激动烦躁和过度劳累。  ④适度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锻炼,以散步、太极拳、室内游泳等温和有氧运动为主,强度以身体微出汗、无不适为宜。  3、加强监测和管理  ①增加监测频率: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早晚各测1次血压,糖尿病患者每日测3-4次血糖,及时掌握身体变化。  ②规范用药:严格遵医嘱,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注意药品储存条件(如是否需冷藏/避光),确保药物充足有效;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③保持联络:注意与家人和社区保持联系,以便及时获取帮助与照顾。  夏日的健康挑战虽多,但只要慢病患者重视起来,做好科学防护,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安稳度过炎炎夏日!
上一页 1 ... 567891011... 114 下一页 共114页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祥和街1177号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东寺街158号 邮编:650022    联系电话:0871-63611746    传真:0871-63613063 技术支持:北京梦天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84351380
版权所有: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滇公网安备53010002000192号  滇ICP备65000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