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2025-09
【食品安全健康提示】中秋、国庆食品安全温馨提示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亲友聚餐、外出就餐及食品采购量大幅增加,食品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若操作不当,易引发食品安全隐患。为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公众度过欢乐祥和的假期,曲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温馨提示如下: 1.安全采购,源头把控:优先选择规模大、信誉好、品控严格的商场、超市选购食品;不购买、加工、食用来源不明、死因不明的畜禽及水产品,不采摘、食用未知野生菌、野菜和野果。 2.细看标签,规避风险:购买定型包装食品时,务必核对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坚决不购买“三无”食品、感官性状异常及过期食品。 3.谨慎就餐,选对商家:外出聚餐优先选择卫生条件达标、信誉良好的合规餐饮单位,拒绝无证照摊贩提供的餐饮服务。 4.健康聚餐,注重卫生:家庭聚餐需避免暴饮暴食,防止胃肠功能紊乱;烹调与进餐前、接触生鱼生肉生禽后,务必彻底洗手,保持良好个人卫生。 5.科学加工,生熟分开:尽量不生食肉类、海(水)产品;制作食品时,做到生熟食材分开加工、生熟用具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6.妥善储存,彻底加热:剩余食物需及时冷藏,再次食用剩余及隔夜食品前,必须彻底加热,确保食用安全。 7.出现不适,及时就医:若餐后出现呕吐、腹泻等食源性疾病症状时,应立即自救催吐,尽快就医;并留存剩余食物及加工设备,以备调查。 8.留存票据,便于追溯:购买食品及外出就餐时,主动索取并妥善保留相关票据,为后续可能的中毒原因追溯提供依据。
23
2025-09
云南健康生活新升级!7大行动与你息息相关
2025—2027年,云南省继续实施第三轮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围绕“饮净水、控噪声、防近视、护老人、食安康、强体魄、约家医”七大领域,推出了一系列与每个家庭、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新举措。一起来看看这些变化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饮净水 生命之源的安全保障 主要措施 ●规范水源地建设,从源头保护水源 ●定期更新城市供水管网,减少“黄水”“锈水” ●加强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落实城乡饮用水水质抽检 ●严格包装水、直饮水监管,加强违法违规行为查处 实用小贴士 ●不喝生水,尽量喝烧开过的水、瓶装水 ●定期清洗家中的饮水机、烧水壶 ●简易判断水质:无色无味透明为佳 控噪声 还城市一片宁静 主要措施 ●强化噪声监测,健全噪声投诉处置机制 ●县(市、区)每年建设不少于5个宁静小区 ●实施绿色护考,加大中、高考期间噪声管控力度 ●区域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不高于55分贝 静音小技巧 ●家庭娱乐控制音量,避免影响邻居 ●车辆进入小区不鸣笛 ●公共场所接电话降低音量 防近视 守护明日之光 主要措施 ●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落实“双减”措施,减少电子产品使用频率 ●落实视力表、眼保健操、监测、分析等防控要求 ●力争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每年下降0.5% 家长必读 ●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 ●保持“一尺一拳一寸”读写姿势 ●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是关键 护老人 银发族的健康守护 主要措施 ●县(市、区)至少有1所养老机构可提供失能照护服务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不低于90% ●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1次 ●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占比不低于90% 服务升级 ●机构照护:专业养老机构提供失能照护 ●社区照护:“老年幸福食堂”助餐网络 ●居家照护:适老化改造和上门服务 ●医养结合:90%二级以上医院设老年医学科 食安康 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健康保障 主要措施 ●突出网络餐饮、食品摊贩等重点业态的监管 ●食品抽检量每千人不低于5批次 ●推广“小份菜”“半份菜”,落实“光盘行动” ●每万人配备1名营养指导员 营养升级行动 ●“三减三健”:减油、减盐、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增豆增奶多蔬果”:增加豆制品、奶制品和蔬果摄入 ●选购食材看新鲜,生熟分开要记牢 强体魄 强身健体正当时 主要措施 ●每个县(市、区)每年举办1次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 ●实现社区、行政村“15分钟健身圈”体育设施全覆盖 ●实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不低于43% ●学生体质逐年提升、肥胖率逐年下降 健身设施升级 ●建设不少于300个小型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设施、多功能运动场等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9平方米 ●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约家医 家门口的健康"医"靠 主要措施 ●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签约覆盖率≥85% ●已签约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90% ●个性化“1+N”服务清单,实现慢性病患者家医管 ●20%门诊号源优先签约居民 签约好处 ●慢性病长处方服务 ●转诊绿色通道 ●健康咨询有问必答 ●上门服务行动不便人群 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从喝上一杯干净水,到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从享受宁静生活环境,到科学健身强健体魄——这些变化正在我们身边发生。 让我们携手共建健康云南,共享美好生活!
23
2025-09
一把“夺命伞”的自白
我是致命鹅膏,江湖人称“白毒伞”(头戴“白帽”,身穿“白裙”,脚穿“白靴”),别看我一副洁白无暇的模样,我可是大名鼎鼎的“毒王”,(在广州、湖南、贵州、云南等地作案多起,杀人如麻)。 致命鹅膏为什么我这样“狠毒”呢? 因为我有以下四大“必杀绝技” 1.外表迷人眼 人们通常认为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大错特错! 我们鹅膏家族大多数都没有艳丽的外表,致命鹅膏颜色不艳却是剧毒的。 2.毒素难分解 鹅膏毒肽类毒素结构稳定,高温炸焖熏煮都不能将毒素去除。 3.“假愈”把人骗 人们食用0.5-30小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经过治疗会自觉康复。殊不知,此乃“诈降术”,实则以退为进,毒素已入侵肝脏,病入膏肓。因此,常被人们忽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4.一朵“夺命伞” 一朵中等大小的致命鹅膏就可把一个成年人毒死,而且没有特效解毒药。 白伞伞真是“罪大恶极” 在此,我们告诫大家:野生菌虽然美味,却也暗藏杀机,一定要谨慎食用。(图片由AI生成) 采拾或购买菌子时,选择曾吃过并较为安全的野生菌如青头菌、松茸、鸡枞菌、干巴菌、松露等。 自己拿不准或不确定的野生菌坚决不采不吃。 不采拾或购买腐烂、变质野生菌。 如果食用野生菌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中毒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治,若不能及时就医,立即采用简易方法催吐,排除毒素,经过这些处理后,并没有万事大吉,必须尽快到医院治疗,就医时最好携带剩余野生菌样品或照片,以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23
2025-09
神奇变色菌:见手青——美味又危险!
在云南的山林间,有一种神奇的野生菌——“见手青”。每当雨季来临,它便成为菜市场和餐桌上的“明星”。然而,它又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以独特的风味吸引着无数食客,另一方面却因含有毒素,稍有不慎就可能中毒。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见手青的神秘面纱! 认识见手青会变色的美味 “见手青”这名字就点出了它的神奇之处,是一类用手触碰就会变青(蓝)的牛肝菌。目前全球已知的牛肝菌有50余属400余种,云南有40余属300余种,常见食用的有50余种。 历史渊源 中国最早记录牛肝菌和见手青的人是明代初期的昆明人兰茂,“牛肝菌”和“见手青”两个词都出自他的著作《滇南本草》。为了纪念他的贡献,2016年,菌物学家将红见手青命名为兰茂牛肝菌。 物美价廉营养高 见手青大量上市的季节,相比松茸、干巴菌、鸡枞菌价格便宜很多,而且口感独特,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多糖类物质等。 哪些菌子属于见手青 以下这些牛肝菌(俗名都叫见手青)生食有毒,炒熟煮透后可食用。 1.兰茂牛肝菌(红葱) 2.华丽新牛肝菌 3.红孔牛肝菌(中华牛肝菌) 4.宽孢红孔牛肝菌 中毒原因 牛肝菌中毒是因为加工处理不当引起: 牛肝菌含有毒蝇碱、蟾蜍素、乙酰胆碱、异噁唑衍生物等毒素,如果烹饪方式不当(如炒制时间过短、温度不够),毒素就无法被完全去除,食用后易导致中毒。 中毒症状 若不慎食用了处理不当的见手青,患者往往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胃不适。随着毒素在体内扩散,神经系统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幻视、幻听的现象。患者会看到一些不存在的画面,如小人在跳舞、物品变形等,还可能听到奇怪的声音。此外,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精神错乱等症状。 科学烹饪指南 处理 仔细洗干净,切成薄片(更容易熟透) 烹饪 锅里放足量的油,用大火长时间翻炒,要不停地翻动,确保每一片都均匀受热,还要注意在起锅前锅铲上不要沾上尚未炒熟的野生菌。此外,也可先将切好的菌子放入开水中焯煮一段时间,再进行炒制。 千万别为了追求嫩滑的口感而缩短时间,安全第一! “见手青”独特的鲜美,让它成为云南美食文化中闪亮的一笔。但它含毒的特性也时刻提醒我们:享受美味,务必谨慎! 重要提示 食用野生菌后,一旦身体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千万不能耽搁!牢记吃野生菌,一定要炒熟煮透!不认识的野生菌,坚决不吃!绝对不要生吃或凉拌见手青!吃野生菌时,不要喝酒!
23
2025-09
红伞伞,白杆杆,信了谣言躺板板……
云南省野生菌资源丰富,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先菌子后小人,中毒幻觉真迷魂。”这些顺口溜虽带调侃,却生动描绘了食用野生菌中毒后的症状——产生幻觉,看到“小人跳舞”等奇异景象。然而,野生菌中毒绝非儿戏,轻则上吐下泻,重则危及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 认清“毒菌”远离“谣言陷阱” 野生菌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毒野生菌。有毒野生菌形态各异,有的与可食用菌极为相似,让人难以分辨。因此,单凭肉眼和经验判断野生菌是否有毒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谣言一:颜色鲜艳、菌盖上有疣突的野生菌有毒图源:AI生成 真相:以颜色判断菌子是否有毒不可靠 例如致命鹅膏(俗称“白毒伞”)外观洁白无瑕,却含有剧毒;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颜色不鲜艳,食用后却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导致肾衰竭。致命鹅膏亚稀褶红菇 谣言二:不生蛆、不生虫的野生菌有毒图源:AI生成 真相:虫子能吃的菌子,人不一定能吃 人与昆虫的消化系统差异巨大,例如致命鹅膏毒素对某些昆虫无害,人误食后却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 谣言三:腥、辣、苦、涩、麻、臭的野生菌有毒图源:AI生成 真相:菌类的气味和味道与其毒性没有关系 一些剧毒的野生菌,如白毒伞,外观洁白,无明显的特殊气味,人一旦误食却会致命。 谣言四:煮时银器、大蒜、米饭变黑的野生菌有毒图源:AI生成 真相:银针试毒不靠谱 毒菌毒素(如鹅膏毒肽)不含硫或硫化物,无法与银器反应;大蒜中的活性物质对毒素也无分解能力。 谣言五:高温煮透就能解毒,晒干后毒性减弱图源:AI生成 真相:“高温消毒”不可靠 一些毒素的化学结构稳定,烹饪温度无法破坏其毒性。别试图用“高温消毒”挑战毒菌!唯一安全的做法是——不采、不买、不吃。 以上是老百姓流传较多的谣言 其它谣言也不能轻信 目前民间关于鉴别毒菌的方法 都是不可靠、不可信的 预防野生菌中毒牢记以下两个原则 管住嘴 千万不要凭经验或“土方法”识别野生菌是否有毒,对不熟悉或无法准确辨别其种类时,不要采摘和不要食用。 早就医 食用野生菌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要立即就医。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自行催吐不能代替专业治疗。请记住,专业救治最关键,应立即将中毒者送往医院救治。图源: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