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通知公告 > 政务信息
政务信息
28 2025-07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2024年,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卫生健康工作大会精神和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的健康工作方针,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健康云南”“十四五”发展规划、“云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中疾病预防控制各项指标任务,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24年主要业务工作完成情况  (一)传染病疫情总体可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有效。  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较去年下降48.7%,全国排名第13位。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全国排名第8位,未报告丙类传染病死亡。  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样率90.9%,实验室判明率83.6%。44人次102人天对13起事件开展现场处置。  完成传染病监测分析369期,发布预警12期,健康提示21期。组织国家卫生应急队伍集中培训2次、应急演练7次,先遣队训练8次。培训全省传染病监测预警骨干、卫生应急人才1391人次。出版《卫生应急队先遣队建设和管理》《传染病防控科普手册》。  (二)稳步推进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控  落实“3个95%”策略,全省监测检测4022.1万人次,较上年增加12.8%。感染者发现率93.6%,新报告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成功转介率93.7%,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率94.9%。组织开展艾滋病、性病、丙肝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数据质量核查、第五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及社会组织参与国家艾滋病防治基金项目现场技术指导。组织完成2024年云南省艾滋病性病丙肝检测网络实验室室间质评。对全省1362人次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制定下发技术方案5个,出版《云南省性病防治工作质量控制手册》,发布地方标准2项。  (三)全面推进遏制结核病攻坚行动  全省结核病疫情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国家7项结核病防治核心任务均达标,并保持中上水平。继续扩大结核病主动筛查,发现可疑者20万例,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两类重点人群结核病筛查率90%以上。全省结核病实验室国家分子能力验证通过率99.4%。100%的县(市、区)实现智能化随访管理,失访率降至1.1%。耐药患者治疗率首次突破85%。学校结核病疫情及时处置率100%。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提升行动工作居全国前列。  (四)有效控制疫苗针对疾病  连续24年维持无脊灰状态,27年无白喉病例报告,麻疹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疫苗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为全省231.4万名0—6岁适龄儿童接种免疫规划类疫苗743.4万剂次。升级改造云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优化接种管理和大数据决策分析子系统,新增疫苗报废自主填报、应种漏种对象管理、预防接种证电子化等功能。组织开展全省预防接种技能竞赛,选派人员在全国预防接种技能竞赛中获团体二等奖、个人三等奖。  (五)持续提升急性传染病监测防控能力  新冠病毒感染。按照“乙类乙管”持续做好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全省流感网络实验室检测ILI标本30112份;开展重点人群、重点机构监测。累计完成3374份样本全基因组测序,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  流感。报告流感样病例占门诊病例的4.5%,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30850份,开展核酸检测30286份,检出阳性5345份,分离1210株,主要为BV系、H3N2亚型、甲型H1N1亚型。  禽流感/人禽流感。采集禽流感外环境标本557份,职业人群血清标本400份,全省禽流感环境监测标本1642份。抗原分析流感毒株180株,药敏分析33株,基因测序30株。启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病原监测和省级流感监测工作,检测流感样病例标本3020例,阳性率67.5%。主要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病毒、鼻病毒和新冠病毒。  手足口病。采集检测病例标本5103份,阳性率74.4%,以CVA16和其他EVs为主。  病毒性腹泻。检测5岁以下标本356份,阳性率78.7%,14岁以上成人标本217份,阳性率41.0%,主要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  霍乱。监测腹泻病例110524例,检测20469例;外环境及食品标本13538份,所有样本均未检出霍乱弧菌。  (六)加快消除麻风病危害进程  新增消除麻风病危害达标县2个,共123个县(市、区)达到消除麻风病危害标准。14个重点县开展现症麻风患者、治愈者和家属等重点人群体检7万余人次,筛查体检847.7万人次,线索调查714.1万人次,组织普通疫村和非疫村普查体检811.2万,巩固115个县消除成果,各项任务指标均按要求完成。  (七)持续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  新增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6个,累计建成90个省级示范区,县(市、区)覆盖率69.8%,其中国家级20个。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均达到国家要求。死因、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登记报告质量稳步提升,入选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县(市、区)由2023年85个增至110个。启动新一轮慢阻肺监测工作。组织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15560人,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24743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糖尿病等四类主要慢性病总体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较2022年下降0.28个百分点。  (八)持续拓展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组织完成国家级和省级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完成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和主动监测的2040株阳性菌的复核确认,完成全基因组测序922株。指导420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现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直报工作。  承担《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干制三七茎叶》《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干制三七花》2项地方标准修订,《食品摊贩卫生操作规范》《卫生应急事件中饮水监测指南》获批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制定。  营养监测。开展云南省乳扇中铝暴露风险评估项目、3岁以下婴幼儿各类食物消费状况调查,完成28种菌菇类食物成分监测。完成400户居民中国发展与居民营养健康影响队列调查追访任务。指导全省创建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食堂624家。  环境监测。饮用水水质监测乡镇全覆盖;完成农村饮、城市饮用水监测任务。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城市污水重点病原体监测、国家人体生物监测等项目顺利推进。组织昆明、西双版纳、丽江、德宏和大理开展城市污水和入境航班污水新冠病毒、猴痘病毒和脊灰病毒监测。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适宜技术应用试点。  职业、放射危害因素监测。重点职业病监测县级全覆盖,核心指标常规检测373586人。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监测2666人,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样本7890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15115人。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72家,非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86家,完成职业性尘肺病随访4882例。  积极推进云南省核辐射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建设,完成建设方案编制、队员遴选和主要设备招采。成功取得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甲级资质。启动工程防护技术指导中心建设、云南省职业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建立云南省职业健康宣传科普库。发布云南省地方标准1项。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项目获国家疾控中心表彰,  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开展学校疫情分析及预警,指导各地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继续做好全省各类考试疫情防控保障。深入开展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常见病监测学生数28.7万,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学生数19.2万。继续推进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监测工作。  消毒与病媒监测。完成委所属联系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质量监测样品533件931份,合格率逐年增加。组织完成年度重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初步建立了病媒生物生态学、病原学、抗药性“三位一体”的监测网络。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寄生虫检测、全国消毒监测与评价等监测项目顺利完成。配合“除四害”专项行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127个县鼠、蚊、蝇、蟑4项密度控制水平通过了省级考核评估。  健康体检。完成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9120人。协助有关单位X线摄片6010人次。对45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开展质控考核。  (九)继续巩固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成果和推进健康县城建设  完成2023年度州市级和县级健康县城建设考核,评出47个健康县城建设突出县,继续推进2024年度健康县城考核工作;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县)提标升级工作,组织9批次90人次省级专家对1个新创城市和21个县开展省级现场评审;完成1个国家卫生区的暗访评审;受邀对6个州市21个县开展国家卫生城镇标准和健康县城建设培训;起草制定印发20余份爱卫政策文件、技术方案等;组织第三方完成全省16个州(市)所辖105个县(市、区)巩固和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和健康县城建设工作的暗访评估工作。  持续推进基本公卫项目和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参与组织完成全省2023年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和质量评价线上考核;完成15个县(市、区)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现场技术指导。对各州(市)和宁蒗县进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基层疾控专干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师资培训。优化了居民健康档案的迁入功能。  (六)强化核心能力提升  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建设国家级重大疫情确证重点实验室、医防协同综合业务协作平台、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疾病防控技术储备中心、卫生应急物资智慧仓储平台和卫生应急中心。项目顺利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提级论证,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编制,报省发展改革委评审。  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采用导师制对全省110名骨干人员进行实践与理论结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培训,1人参加国家级监测预警后备人才培训。对全省1100余名疾控机构人员开展卫生应急能力提升培训。完成了《云南省群体性不明原因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编制,对人感染禽流感、麻疹、百日咳等10项预案进行更新。出版《传染病防控科普手册—呼吸道传染病分册》《传染病防控科普手册—肠道与血液及接触传播传染病分册》《传染病防控科普手册—自然医源性及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灾害卫生防病分册》。完善云南省应急作业中心(EOC)管理平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系统,推进现场流调信息化。开展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能力评估,重点加强先遣队建设与管理,开展无脚本实战演练及常规训练8次,圆满举办2024年中越跨境重点传染病联合应急处置演练。分2批组织国家卫生应急队员至山东大学(威海)开展全员培训。在“全国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团体优秀奖和个人二等奖。  实验室能力建设和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通过国家卫健委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可开展8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中心新址实验室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现场评审,通过实验室认可的项目十七大类949项,其中食品六大类506项。中心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换证评审。  省统筹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报省数据局审批。建立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成立专项工作组,全面推进项目实施、质控、验收等工作。完成县(市、区)级网络安全能力提升、远程视频会商能力提升实施工作。指导监测医疗机构前置软件部署、质控及运维。  卫生标准。2024年3月,云南省卫生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完成全省卫生健康标准专家库建设,完成6项地方卫生标准立项评审。《性病筛查和诊疗服务规范》《卫生应急事件中饮水监测指南》获卫生健康地方标准立项。  4.科研。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遴选组建PI团队,完善伦理委员会工作架构,征集充实科研储备库。申报科研项目32项(2023年21项、2022年12项),知识产权21项,获批科研立项3项(省科技普及专项1项、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可研项目2项)、专利9项;成果申报5项,获奖励5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与昆明医科大学联合,新获批“云南省跨境传染病防控与新药创制重点实验室”。修订《科研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出台《科研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学术管理活动管理办法》,持续强化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发表论文、论著181篇,其中SCI19篇。  5.人才引进与培养。组织申报高层次卫生健康技术人才11项、“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医疗卫生5项、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入选医学高端人才1人、医学学科后备人才2人。获省级博士后工作站设站,招收博士后1人,内部选送攻读博士学位5人。组织2023年、2024年省级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112名学员合格毕业。获批云南省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强人才”工程,启动疾控机构复合型人才培养及基层疾控专干综合能力提升项目,遴选培训项目导师132人,集中培训复合型人才180人,基层疾控专干173人。与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紧密协商,柔性引进首席专家韩孟杰研究员领衔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团队)。  6.健康教育与促进。重塑“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上线“云南预防接种”服务平台,打造疾控行业特色数字展厅。官网、官微、官博、官方抖音等自媒体宣传5496条,阅读1226.7万人次。“云南疾控”微信公众号于2024年获2023年健康中国网络账号类微信公众号优秀奖,栏目“疾控主播说与疾控专家说”荣获2023年云南正能量网络精品正能量专题奖。举办2024年中心“五一”劳动竞赛—疾病防控科普讲解大赛、“2024中国健康科普大赛”云南省省级赛区比赛。科普作品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正能量网络精品1项,全国、云南省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大赛优秀作品1项。  12320总话务量5.1万件,心理援助1544件,受理企业和群众诉求3527件,组织健康专家热线39期,为1142名吸烟者提供健康教育和戒烟服务,为357名戒烟者提供戒烟干预,为651人提供体重管理指导咨询。  7.服务基层水平注重实效。举办培训班91期,培训16178人次,接收进修69人。基层现场指导3838人次6389人天,覆盖16个州(市)123个县(市、区)(除禄劝县、师宗县、双柏县、泸西县、金平县、剑川县)。在普洱市、玉溪市、腾冲市建立专家基层工作站9个。  二、2025年工作计划  全面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云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收官,围绕自身核心能力,基层综合能力提升持续发力,推动全省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防治重大疾病。推进艾滋病“3个95%”策略、遏制丙肝攻坚行动和遏制结核病攻坚行动,加强主动监测、扩大筛查范围,规范全程管理。推进消除麻风病三年攻坚行动,力争全省129个县达到消除麻风病危害标准。维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在较高水平,保障疫苗接种有效安全。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强化慢性病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及健康管理,降低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推动职业病及尘肺防治攻坚行动,开展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监测与评价,综合实施儿童青少年近视等常见病防治,深入推进爱国卫生新7个专项行动。  (二)提升核心能力。  1.“十四五”发展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制定。分析评估中心“十四五”规划完成情况,开展“十五五”规划谋划编制工作。  2.如期实现《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疾控项目任务目标。按照实施方案,认真落实“控疾病”“强辐射”“强人才”“固支撑”工程中疾控工作任务,全力推进项目实施,做好技术支撑保障和进展跟踪问效。  3.推进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积极申请可研评审,尽快获批启动建设。  4.推进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提升项目,完成各项采购和能力建设,确保完成国家疾控局考核指标。加强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数据中心、推进医防协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建设信息化标准体系、推动公共卫生研究成果转化,打造智慧疾控。持续完善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门户和协同办公系统功能,加快中心数字化管理建设,助力提升中心管理效能。  5.科研和人才。继续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提升中心综合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积极创建国家公共卫生医师规培基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组织疾控人员申报“医学高端人才”、“医学学科带头人”和“医学学科后备人才”等。
28 2025-07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2023年,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健康云南”“十四五”发展规划、“云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中疾病预防控制各项指标任务,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继续做好新冠病毒感染常态化防控  继续开展24小时卫生应急值守,实时监测国内外疫情动态,完成专项研判分析52期、监测工作简报52期、哨点医院每日新冠检测情况统计52期。保障南博会等重要会议活动90人天。持续开展新冠病毒变异株和重点人群、重点机构、污水监测,重点人群、重点机构监测,污水监测。完成本土、输入病例新冠病毒基因测序,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以XBB.1及其亚分支为主。  (二)统筹推进重点传染病防制  1.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省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813.21/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00.03/10万。47人次186人天对16起事件开展现场处置。  2.艾滋病、性病、丙肝。落实艾滋病“3个95%”策略,检测4294.62万人次,较上一年同期增加11.44%;感染者发现率达93.61%,新报告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成功转介率98.02%,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比例为94.57%。开展艾滋病、性病、丙肝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数据质量核查及社会组织参与国家艾滋病防治基金项目现场技术指导,组织完成全省艾滋病、梅毒、丙肝检测实验室(点)室间质量考评,完成云南省全国第四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终期评估,6个示范区成绩名列全国前茅,17个经验模式入选国家典型案例,为全国最多。  3.结核病。全省结核病疫情持续5年下降,7项国家核心任务均保持较好水平。《云南省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2019-2022年)》终期评估圆满收官。累计完成糖尿病患者结核病筛查306.8万人次,筛查率96.1%,有症状者检查率90%,重点人群筛查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自主开发的数据系统分析软件和耐药个案管理系统在全省投入使用,1.8万例患者接受了电子药盒/手机端智能化服药随访管理,治疗依从性进一步改善。及时规范处置学校疫情。志愿者注册数量和服务时长均位列全国前三。  4.疫苗针对传染病。连续24年维持无脊灰状态,27年无白喉病例报告。麻疹发病率维持在低水平。5岁以下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提前达到《健康云南行动(2020-2030年)》任务要求。组织在校适龄学生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升级改造云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5.麻风病。新增消除麻风病危害达标县2个,共121个县(市、区)达到消除麻风病危害标准。组织44个县(市、区)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全省开展治愈存活者体检1.5万余人次,家属体检4.6万余人次,重点疫村麻风病普查体检31.9万人次,普通疫村线索调查239.0万人次,非疫村线索调查948.9万人次,报告可疑线索1.5万条。培训综合性医院皮肤科医生和乡村医生4.1万人次。  6.流感/禽流感。报告流感样病例22.48万人,占门诊病例的3.39%。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2.63万份,开展核酸检测2.62万份,检测阳性率23.14%,主要为H3N2、甲型H1N1亚型。全省禽流感环境监测标本1822份,阳性率39.79%。在原有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17家、哨点医院19家的基础上,新增省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19家、哨点医院20家,流感监测网络首次延伸至县级。  7.手足口病。采集检测病例标本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78.31%),其次为CVA16型(19.67%)。  8.猴痘。组织全省做好猴痘疫情应对能力储备,开展猴痘疫情监测分析,省级具备猴痘病毒核酸检测、分离和基因测序能力。及时确证我省首例猴痘病例,完成复核、全基因组测序。  (三)持续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  累计建成90个省级示范区,其中国家级20个,县(市、区)覆盖率69.77%。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均达到国家要求。死因、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登记报告质量稳步提升,入选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县(市、区)由2022年46个增至85个。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任务完成率102.98%,干预任务完成率123%;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任务完成率132.41%。29个县(市、区)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肿瘤登记报告等工作获国家肯定。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较2021年下降0.66%。  (四)持续拓展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完成国家级和省级食品污染物监测。完成放射性污染监测4类食品72份样品测量分析,完成食品寄生虫裂头蚴,广州管圆线虫和并殖吸虫检测。开展《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过桥米线餐饮加工卫生规范》(DBS53/032-2022)的跟踪评价。开展灵芝食用安全性和云南省粮食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暴露风险评估。主持制定的《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灵芝》(DBS53/036—2023)和参与制定的《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米线、卷粉、饵丝(块)》(DBS53/017-2023)正式发布;按计划开展《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咖啡花》研制工作;新申报立项《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干制三七茎叶》及《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干制三七花》修订。主持完成团体标准1项,参与完成团体标准2项。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354起,发布预警5次,及时完成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98件343项。联合出版的专著《云南野生毒菌图鉴》受到好评。  2.营养监测。启动食物成分监测项目。在2个县市开展云南省食药物质和米粉消费状况调查。对5家机关单位食堂开展营养健康餐厅/食堂的创建评审,对全省已评审的营养健康餐厅/食堂开展核准工作。  3.环境监测。饮用水水质监测乡镇全覆盖;完成农村、城市饮用水监测任务。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与防护项目、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项目顺利推进。完成120名6—36月龄婴幼儿人体生物监测现场调查。在昆明、西双版纳、丽江、德宏和大理启动城市污水和入境航班污水新冠病毒监测。  4.职业、放射危害因素监测。制定全省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技术规范。重点职业病监测县级全覆盖,完成重点职业病常规监测48.93万人次,开展尘肺病核心指标主动监测7689例,哨点监测22.31万人次,随访尘肺病患者6217人次。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监测2675家,完成一线劳动者职业素养监测任务。开展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完成112家实验室能力及18家服务机构质量监测。完成国家食品风险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茶叶、粮食、奶粉、野生菌)任务。职业病鉴定21例。  5.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监测覆盖1700余所学校、51万名中小学生。学生常见病与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县级全覆盖。成立云南省首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宣讲团,为学生、教师、家长、防控技术人员等4000余人次开展防控知识培训。  6.消毒与病媒监测。完成19家省级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完成8个鼠监测点、6个蚊虫监测点、2个蜱、恙螨监测点病媒生物监测。全国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全省医疗机构消毒灭菌监测效果调查、全省消毒监测与评价等项目顺利完成。对勐海县布朗山乡和景洪市基诺山乡开展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7.健康体检。完成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11769人。对45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开展质控考核。  (五)持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  持续巩固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成果,全力做好全省爱卫技术支撑,起草制定爱国卫生工作技术方案、标准等共40余份,4个城市接受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现场指导评审10个城市、16个县(市、区)、14个乡镇开展国家卫生城镇创建,组织专家到省外7个城市(区)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区)复审。委托第三方完成129个县(市、区)的常态化暗访,跟踪督促各地形成长效工作机制。组织专家到6个重点州(市)和7个县(区)开展国家卫生城镇现场培训指导,培训当地5000余人。国家和省级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满意率90%以上。  完成全省基本公卫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和质量评价,起草制定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文件,强化居民健康档案指导和管理,优化信息系统功能。  (六)强化核心能力提升  1.完成新中心项目建设。新中心项目2023年11月23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项目部荣获省总工会颁发的先进集体荣誉,项目荣获云南省第二届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一等奖,入选2023年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央资金补助项目。  2.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升。调整补充2支国家应急队成员,按照平急结合原则,做好应急车辆、设备、物资的维护和储备。举办应急能力提升培训班,分2批组织国家卫生应急队员至天津大学开展全员培训。组织3次省级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实地模拟演练。开展全省疾控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和社区居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晓情况调查。云南省第三期现场流行病学培训41名学员顺利结业。获得2023年云南省现场流行病学职业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和流调技能团体一等奖。  3.加强信息技术支撑。持续推进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疾控行业专题数据库和交换平台建设项目”。构建高效的统一门户和协同办公平台,提升中心管理效能。承建中央转移支付“省统筹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提升项目”,制定项目资金分配和项目实施方案建议,报省卫生健康委、省疾控局同意并下发各地;建立项目推进工作机制,设信息技术、业务应用、实施保障、审计监督和专家咨询等5个专项工作组,积极加快推进项目调研、实施、质控等工作。  4.科研水平提质增效。申报科研项目21项,获批立项3项(国自然2项、科技厅科普项目1项);成果申报10项,获奖励5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中心自立课题15项,组织申报专利12项。与昆明医科大学联合,成功申报“云南省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受到省科技厅好评。3名高层次人才通过卫生健康委期终考核,2人在培。发表论文138篇,其中28篇SCI。顺利完成公卫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5.承担云南省卫生健康标准秘书处工作。完成云南省卫生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工作。组织申报卫生健康标准评估项目2项,立项1项;标准化前期研究项目8项,立项6项。地标推荐立项1项、技术审查3项、征求意见3项。  6.服务基层水平注重实效。举办培训班161期,培训15290人次,接收进修143人。基层现场指导3161人次6789人天。  二、2024年工作计划  聚焦“健康中国”“健康云南”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积极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指标,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疾控综合能力建设,推动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一)加强传染病防控  1.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  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感、禽流感/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脊灰等传染病和境外输入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云南省流感监测网络,在已有国家级17家流感网络实验室和19家哨点医院的基础上,新增省级网络实验室19家,哨点医院20家。推动全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监测,强化麻疹、乙肝、手足口病、病毒样腹泻、霍乱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工作,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分离和基因测序工作,提高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依托三年行动计划,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重大传染病实验室,升级更新病原学研究平台,建成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示踪系统,提升“一锤定音”和致病机制、致病性的基础研究能力。  2.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  艾滋病。推进艾滋病“3个95%”策略,打好第五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做好全省艾滋病性病监测、检测、干预、随访管理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指导全省扩大检测工作,力争年底发现率达94.4%。推进《云南省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方案(2021—2030年)》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新报告丙肝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比例达90%,新报告符合治疗条件的慢性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率达75%,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临床治愈率达95%以上,累计报告符合治疗条件的慢性丙肝患者治疗率达50%。  结核病。持续扩大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结核病主动筛查覆盖面,老年人(65岁及以上)接受结核病筛查350万人次,糖尿病患者中接受结核病筛查206.4万人次,140个重点乡镇启动全员筛查。16个州(市)二线药物药敏快速检测新技术(MIC法)覆盖率100%,为650例耐药患者提供二线抗结核核心治疗药物,耐药患者纳入治疗率突破85%。2.4万例患者接受患者关怀服务,56个县区启动无结核社区创建,患者成功治疗率保持90%以上。  麻风病。推进消除麻风病三年攻坚行动,121个县(市、区)巩固达标成果,力争大姚县达到消除麻风病标准,巧家、澜沧、蒙自、开远、弥勒、丘北、砚山7个县(市)现症病人数较2023年减少10%以上。  3.预防接种服务提质增效  深入贯彻落实疫苗管理法,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0%以上,维持在较高水平。加强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全省规范化预防接种单位比例达40%,到2026年全省乡镇以上预防接种单位均达到规范化标准。打通接种数据与其他健康数据共享壁垒,整合政务系统、妇幼系统、公安等数据资源,进一步推动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高接种服务可及性、便利性和数字化。探索实行电子预防接种证试点,推广预防接种亮码接种、公众预约、接种点查询、疫苗知识推送、入托入学自助查验接种证等便民服务。提升接种率监测规范化水平,基于个案统计出生队列接种率,客观评价以乡镇为单位接种率水平。在资金保障的前提下,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和提升,构建冷链温湿度监测信息全程电子追溯系统,保障疫苗接种安全有效。强化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工作,提升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和鉴定能力。  4.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  积极推进“健康云南行动”4项慢病防治行动工作,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云南省实施方案。持续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完成7个新建国家级、20个新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申报。加快完善慢病及伤害监测网络建设,提升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主要慢性病发病和死亡报告质量。在重点地区完成心脑血管疾病高危筛查20万人、肺癌等重点癌种高危筛查1.3万人,提高早诊早治率,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进一步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提高管理效果。  5.深入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与干预  营养卫生。开展30种食物营养成分监测、在楚雄市、开远市、江川区、巍山县、水富县5个监测点开展居民营养健康状况队列研究,建立地方特色食品营养成分基础数据库。全面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开展常态化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指导建设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食堂等。不断提升居民合理膳食健康素养水平。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和调查处置,提高监测质量,强化数据分析利用。国家和省级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任务完成率不低于100%。持续做好食源性疾病防控宣传教育。推进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和跟踪评价工作。  学校卫生。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脊柱弯曲异常、肥胖等常见病及其影响因素监测和干预,继续在13县区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工作,为教育系统落实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做好技术支持。指导129个县(市、区)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监测、营养教育和膳食指导工作。  环境卫生。提升城乡饮用水水质监测能力,监测面覆盖100%乡镇。定期开展城市饮用水水龙头水质监测,4个季度覆盖129个城市。完善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网络建设。实施国家制定的环境健康和新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加强环境健康宣教,及时发布环境危害健康防护策略。  职业健康与放射卫生。持续开展职业病、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健康素养监测。对10大类132种法定职业病进行监测,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在16个州市开展职业病哨点监测,在20个重点县(市、区)开展职业病主动监测。为8000名劳动者主动开展职业病项目常规体检,在8个重点行业开展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在2580家重点企业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2024年计划培训全省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骨干人才85人。开展医疗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非医疗机构辐射防护监测。组织全省职业卫生、放射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报告质量监测和实验室检测比对。完成4类食品的放射性污染监测。  (二)加强体系建设和支撑保障  1.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预警、疫情报告制度。完善部门联动监测、医防协同和平急转换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传染病临床症候群综合监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等多渠道监测体系。做好新发突发和重点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不断提高传染病疫情早发现能力。  2.加强疾控系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  动态修订完善传染病预案,提高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开展区域联合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强化情景构建,促进演练设计、实施和评估的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提升演练效果。实施全省卫生应急能力监测评估。加强重大自然灾害灾后应急卫生防疫密切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3.加快疾控科研体系建设  完善首席专家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决策机制。加大科研项目和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完善科研激励相关政策,积极推进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云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建设,充分发挥云南省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功能,探索开展应用性研究和科研转化。加强与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对接平台,共享科技平台和资源。  4.健全疾控人才队伍教育培训体系  深入开展继续教育工作,重点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实验室检验等专业人员培训。开展公共卫生队伍“强基固本”计划,完成疾控机构复合型人才培养180人,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完成基层机构疾控专干综合能力提升培养1500人次,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  5.加强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区域公共卫生建设项目落地云南。推进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公共卫生辐射力项目”,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州市级、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关键设备配备率达100%,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率100%,实验室污水合格率达100%。建设百万级省级规范化样本管理系统,建成卫生应急物资智能化仓储平台,符合新时期疾控现代化建设及公共卫生快速响应任务要求。腾冲市、镇康县、孟连县、勐腊县、河口县、马关县等6个出入境人数较多的口岸县(市)疾控中心具备基因测序能力。  6.加强疾控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省级疾控行业专题数据库和交换平台项目建设,构建疾控行业专题数据库、交换平台和网络安全体系,提高公共卫生信息化水平,支撑实现公共卫生大数据高度协同,基本实现传染病监测系统集成和数据融合,支撑政务数据互联互通。  7.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和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  发挥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用,承担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业务培训等工作,不断强化对外合作交流能力,以“小而美”项目为抓手,加大与周边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入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
07 2024-02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有关事项的通知》等要求编制本报告,报告中所列数据统计期限为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一、总体情况  2023年,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聚焦疾病控制领域重点工作,不断提升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以中心网站和新媒体为载体,聚焦重点传染病防控、健康云南行动、爱国卫生新“7个专项行动"、乡村振兴等领域,不断提升政务公开的时效和质量。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是主动公开信息。中心全年主动公开疾控资讯和重大疾病防控科普信息3338条,其中:中心网站1548条,微信939条,微博494条,视频号169条,抖音188条;云南12320健康热线全年主动公开政务资讯和科普信息2422条,其中:微信1285条,微博1137条,主动服务群众健康。  二是推动行业领域信息公开。坚持政策供给和项目实施的宣传公开,及时挂网公开机构信息、年度预算、年度决算、招标采购、政务信息等重要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做好云南12320健康热线政务服务,推进政民互动。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及时受理群众疫情防控、医疗卫生纠纷投诉等热点问题,积极回应群众诉求。云南12320健康热线完成热线服务43348件,转座席话务电话13906件,接听来电13516件,座席话务接通率97%。  三、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  2023年,中心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件,以书面形式按规定回复申请人,依法依规开展申请公开件办理。  四、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  2023年,中心未涉及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一是压实信息公开主体责任,按照“应公开尽公开"原则提高群众申请公开件、民众诉求件办理的满意度。二是拓展载体、丰富形式,提升信息公开、政策解读和健康传播的效果。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无收取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处理费的情况。  附件:1.2023年度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表  2.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情况及答复情况统计表  3.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统计表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2月7日  附件下载:  附件1-3
10 2022-08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是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健康云南建设的关键时期。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据《“健康云南2030"规划纲要》《云南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等,结合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健康中国战略为统领,切实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医防协同,更加注重质量优先、均衡发展,守好国家西南公共卫生安全屏障,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卫生健康服务,为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深入贯彻实施《“健康云南2030"规划纲要》《健康云南行动(2020-2030年)》《云南省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方案》《云南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等,保障人民群众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二、总目标服务“健康云南"建设目标,全面完成《健康云南2030规划纲要》《健康云南行动(2020-2030年)》《云南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中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的各项指标,通过有效开展各项工作,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三、重点任务(一)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迁建项目和云南省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的建设,确保如期建成,投入使用。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承担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强化与周边国家传染病联防联控,守好国家西南公共卫生安全屏障,促进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根据国家和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方案,按要求完成改革任务,调整、落实工作职责。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服务人口规模、地理交通情况、重大疾病和传染病流行强度与风险、现有基础和功能定位等,协助省卫生健康委制定平急结合的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及评价体系,为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能力。提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四)边境传染病防控系统总结新冠肺炎疫情边境防控经验,补齐边境地区重大传染病境外输入应对和处置能力短板。持续提高边境地区传染病监测检测、预测预警、风险研判、应急处置等核心能力。(五)重点传染病防控新冠肺炎。加强对全球特别是南亚东南亚新冠肺炎疫情追踪监测研判。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提升常态化防控工作精准化水平,确保疫情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实现动态清零,守住“不输入、不外传、不反弹"的底线。继续完善应急响应准备,州(市)、县(市、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覆盖率、培训率达100%,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到位率100%。科学制定人群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策略,及时开展新冠肺炎疫苗储备和接种工作。艾滋病。落实《云南省艾滋病防治条例》《云南省第五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实施方案》《云南省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相关要求,进一步推广自我检测和溯源检测,发现率及治疗率持续巩固在90%以上;强化性传播危险人群综合干预,干预覆盖率、检测率达到90%以上;继续加强性病防治质量控制,为云南省第四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边境地区艾滋病防治等重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性病。持续加强性病疫情报告管理。整合艾滋病防治,开展高风险人群性病宣传、干预、筛查,规范疑似病人转介。巩固梅毒控制规划成果。持续开展医疗机构性病防治质量考核。加强规范化性病示范门诊管理,确保有效运转。为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提供技术支持。结核病。持续推进遏制结核病行动。提升“防、诊、治、管、教"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质量。继续加大重点人群、重点地区肺结核患者发现力度,提供规范化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全省实验室质量控制,加速完成实验室快速诊断能力建设,加大耐药筛查力度,推进耐药结核病规范诊治,拓展短程化疗和患者关怀服务。麻风病。落实“以联合化疗为中心,以强化消除麻风运动、治愈存活者、家属体检、重点疫村普查、症状监测等措施为重点,以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医疗与社会康复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流动人口病例的发现和治疗管理。病毒性肝炎。规范病毒性肝炎病例疫情报告管理,提高丙肝病例核酸诊断比例。我省儿童甲肝、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以乡镇和村为单位开展丙肝聚集性疫情预警监测和处置。流感。推广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指导16个州(市)疾控中心建立鸡胚分离流感病毒能力。指导129个县(市、区)各设置一家综合性医疗机构作为流感监测哨点医院,129个县(市、区)加入流感监测网络。手足口病。推广重点人群手足口病疫苗接种。指导全省开展手足口病病原谱监测,为制定手足口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六)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免疫规划针对疾病防控。继续提升免疫规划服务水平,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履行法定职责,规范预防接种管理,保障接种安全。推进疫苗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全省预防接种单位疫苗全程可追溯。维持全省无脊灰状态。推进消除麻疹工作。慢性非传染病防控。开展居民死因、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重点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监测工作。试点农村地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适宜技术,实施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开展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宣传。积极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慢性病综合干预策略。到2025年,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数量不断增加,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数量达到75个,全省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5%以下。职业病健康和放射卫生。建成全省职业健康和放射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完善全省职业健康和放射卫生数据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信息报告网络建设,提高信息报告质量。职业病体检诊断机构报告率、及时率达95%以上。全省启动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开展粉尘、噪声等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加强基层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能力检测建设,县(市、区)级疾控中心粉尘、噪声等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场监测设备配备率达80%以上,在辖区企业开展职业病防治项目现场检测率达80%以上。放射卫生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实现州(市)疾控中心全覆盖,开展食品放射性污染监测,加强对新型职业危害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组织开展相关调查,提出防范措施。学生健康。继续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等常见病的监测和干预,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和覆盖面。全面推广近视、肥胖等疾病防控的适宜技术。继续开展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相关工作,提高监测评估工作质量,推动营养不良、肥胖等学生营养相关疾病干预工作的全面开展。配合教育部门实施《健康云南行动-中学生健康促进行动》。环境卫生监测。持续开展全省城乡饮用水水质监测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饮用水水质监测覆盖100%乡镇,农村环境卫生监测覆盖100%州(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全省实施城市饮用水水龙头水质信息公开。开展空气污染物与健康、公共场所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病媒生物监测。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要求,完善《云南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6个州(市)12个县(市、区)国家级监测点规范开展病媒生物监测,监测工作开展率达100%,数据上报率达100%。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病媒生物监测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品卫生。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省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标准研制重点实验室,具备不少于700项的检测能力,建立二噁英实验室;指导9个省级区域性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具备不少于450项的检测能力;指导7个州(市)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具备不少于350项的检测能力;指导县(市、区)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具备不少于150项的检测能力,指导50%的县(市、区)疾控中心实验室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实验室,可开展化学污染物、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食源性疾病监测覆盖所有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公立医疗机构。开展铁皮石斛、灵芝、天麻等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风险监测工作。推进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到2025年,完成5-6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修)订,按要求开展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开展食物成分监测、居民营养监测以及食物消费量调查,重点开展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居民营养现状调查,提出营养干预措施。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和爱国卫生运动。为爱国卫生、卫生城镇创建达标和健康城镇试点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巩固提升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集中整治成果,大力推进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工作,力争指导全省90%的县城(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城市)。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定期组织基本公共卫生疾控项目的业务培训,对基层进行业务指导,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参与完成全省的绩效考核评估工作,优化绩效考核方式,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乡村振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云南省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等要求,优化完善健康帮扶措施,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控制和消除,卫生环境进一步改善,帮助乡村振兴县疾控中心能力达标和各项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指导基层规范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患者,提高规范管理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健康保障。(七)提升发展品质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建设完善“云南省数字疾控信息平台"。根据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化"“疾控信息化"等要求,按照“省级统筹区域疾控信息系统建设"统一部署,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系统建设任务,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数据对接。从制度、意识、措施等多方面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断探索、推出面向社会大众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服务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民生事业和社会精准治理。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生物安全法。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参与《云南省传染病防治条例》制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建立和完善医防协同工作机制,探索创新社区公共卫生组织架构及职责职能,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生物安全防控和治理体系。开展传染病和列入监测范围的不明原因疾病主动监测,收集、分析、报告监测信息,预测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实行分等级管理,加强病原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和保障。建设智能化生物样本保藏库。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定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和实验质量控制管理专项检查。
28 2022-01
2021年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总结
一、落实新冠肺炎防控按照省卫生健康委安排部署,加强疫情形势分析研判,及时做好疫情应急处置,实现动态清零目标。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做好疫苗采购、储运、技术培训、业务指导等工作,促进了免疫屏障的建立。三、编制“十四五"规划下发《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十四五"发展规划(暂行)的通知》(云疾控发〔2021〕331号),并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四、聚焦健康云南建设组织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疾病防控行动,推进健康云南建设。五、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36个乡村振兴县建成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其中9个为重点帮扶县。现场指导88个乡村振兴县340次,27个重点帮扶县127次;举办102期培训班乡村振兴县全覆盖。选派6名驻村干部到昭通市彝良县荞山镇底武村、安乐场村帮扶,2名脱贫攻坚人才到怒江州兰坪县、福贡县帮扶。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及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和专题学习,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10堂,党总支、党支部书记讲微党课28堂。开展“学习先进典型"系列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举办“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图片展"、红歌快闪等活动,组织收看建党100周年大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七、新中心暨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取得《不动产权证》《施工许可证》等关键证书。实现项目主体结构封顶断水,推进实施二次结构施工和水电、消防设施安装。2022年新中心项目将建设完成。八、修订完善规章制度清理91个规章制度,修订43个,废止27个,保留21个,新增8个。发布现行72个规章制度。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提升所有县级疾控中心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升级更新车辆、装备,培训国家及省级卫生应急队员19期7680人次。完成云南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启动疾控机构骨干人才培训,培训学员70人,已毕业16人。十、推进职工健康建设持续开展“健康部门"“健康达人"比赛,组织职工参加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万步有约"、健康行竞赛等系列活动。坚持工间操和工会活动,组织职工健康体检、疗休养、注射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举办健康知识讲座。评比表彰“健康部门"10个、“健康达人"99人。
上一页 12345 下一页 共5页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祥和街1177号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东寺街158号 邮编:650022    联系电话:0871-63611746    传真:0871-63613063 技术支持:北京梦天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84351380
版权所有: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滇公网安备53010002000192号  滇ICP备65000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