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健康科普 > 健康知识
健康知识
22 2025-08
48岁男子胰腺癌晚期,生前经常跑步锻炼,医生叹息:没注意3点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很多人以为坚持运动就能远离它。但现实往往给我们敲响警.钟——有位48岁的马拉松爱好者,体检时意外发现胰腺癌晚期。主治医师透露,患者虽然常年保持跑步习惯,却忽视了三个关键细节。  一、运动≠全面防癌  1、单一运动存在局限性  长期跑步确实能增强心肺功能,但过度依赖有氧运动可能忽略其他系统的锻炼。力量训练、柔韧性练习同样重要,需要多种运动方式结合。  2、运动强度要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体质基础不同,盲目追求配速和跑量反而会造成身体负担。运动后如果持续疲劳超过2小时,说明强度已超出承受范围。  3、不能抵消不良生活习惯  即便每天跑10公里,熬夜、酗酒、高脂饮食等危险因素依然会累积。运动只是健康拼图中的一块。  二、胰腺癌的隐匿信号  1、不明原因的血糖波动  胰腺负责分泌胰岛素,其功能受损会导致血糖异常。突然出现的糖尿病症状值得警惕。  2、持续性上腹隐痛  这种疼痛往往在平躺时加重,坐起前倾会缓解。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病。  3、脂肪泻和体重骤降  由于消化酶分泌不足,吃进去的油脂无法被完全吸收,大便会出现油脂漂浮。  三、容易被忽视的3个防护要点  1、定期专项检查  普通体检很难发现早期胰腺病变。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肿瘤标志物CA199检测,配合腹部超声检查。  2、控制慢性炎症  长期胃炎、胆结石等疾病可能诱发胰腺病变。要及时治疗基础疾病,避免炎症反复刺激。  3、避免化学物质接触  某些工业溶剂、农药中的化学成分与胰腺癌发病相关。特殊职业人群要做好防护措施。  四、科学运动的正确姿势  1、运动前评估风险因素  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要避免空腹剧烈运动。建议先进行基因检测咨询。  2、注重运动后恢复  高强度训练后要及时补充电解质,保证7小时以上睡眠,给身体充分修复时间。  3、结合中医调理理念  根据体质选择运动时间,阳虚者适合晨练,阴虚者更适合傍晚运动。运动后可以饮用滋阴或补气的代茶饮。  那位跑者的病例给我们深刻启示:健康是系统工程,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单一方式上。建议每年做针对性体检,运动要讲究科学方法,更要关注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防癌需要多管齐下,这才是对自己真正的负责。  温馨提示:内容中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构成用药指南,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22 2025-08
早上空腹喝水,比不吃早餐危害还大?劝告:这4种“水”不建议喝
  清晨的第一杯水,正在悄悄影响你的健康指数!很多人不知道,晨起喝错水比饿着肚子出门危害更大。那些你以为的"养生水",可能正在摧毁你的肠胃防线。今天就来扒一扒,哪些水真的不适合作为一天的开场白。  一、四种晨起危险水黑名单  1、冰镇水:肠胃的"急刹车"  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冰水会刺激胃黏膜收缩,影响早餐消化吸收。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胃痉挛,甚至诱发慢性胃炎。建议将水放置至室温再饮用。  2、淡盐水:血压的"隐形推手"  《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指出,现代人钠摄入普遍超标。晨起血液本就黏稠,额外摄入盐分可能加重心脏负担。高血压患者尤其要避免这个误区。  3、蜂蜜水:血糖的"过山车"  空腹状态下,蜂蜜中的单糖会快速进入血液。正常人可能只是短暂兴奋后犯困,但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血糖波动。想润肠通燥,不如选择温热的纯净水。  4、隔夜茶:细菌的"培养皿"  茶叶放置超过8小时,不仅营养成分流失,还可能滋生微生物。茶多酚氧化后产生的物质,会刺激本就脆弱的空腹胃黏膜。  二、科学晨饮的黄金法则  1、温度选择有讲究  40℃左右的温水最接近人体温度,既能唤醒消化系统,又不会刺激黏膜。可以用手腕内侧试温,感觉微热不烫最佳。  2、饮用量要适度  200-300ml为宜,过量可能稀释胃酸影响早餐消化。建议分2-3次小口饮用,给身体充分吸收的时间。  3、饮用时机很关键  刷牙后、早餐前是最佳窗口期。既能冲刷口腔细菌,又能为即将开始工作的消化系统做好准备。  三、特殊人群的饮水指南  1、胃病患者:可加少许姜汁  胃寒型胃炎患者可以在温水中加入3-5滴新鲜姜汁,既能暖胃又能促进胃液分泌。  2、便秘人群:试试"水+纤维素"  在温水中加入5克可溶性膳食纤维,搅拌均匀后饮用,比单纯喝水更能促进肠道蠕动。  3、低血压人群:缓慢补水  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每隔15分钟饮用50ml,持续1小时,让身体逐步适应。  记住,晨起第一杯水不是"万能药",而是开启身体的"启动键"。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水温、水量和饮水方式,才能让这杯水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明天开始,不妨按照这些建议调整你的晨饮习惯,感受身体给出的积极反馈。  温馨提示:内容中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构成用药指南,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21 2025-08
糖尿病跟睡觉有关?医生告诫:不想血糖飙升,这3件事一定多注意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性水、电解质紊乱,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  如果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未知原因的体重减轻等症状,且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一般可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平时要注意很多方面,建议了解一下!  不良睡眠与糖尿病  睡眠不仅是身体休息的时间,更是各种生理功能恢复和调节的关键时期。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压力使得良好的睡眠成为奢侈品。而这种不良的睡眠习惯可能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  首先,睡眠不足对血糖的影响已经被广泛研究和证实。睡眠不足会导致血糖控制失调,使血糖水平难以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这是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使得机体对血糖的调节功能下降,从而导致血糖水平的波动和不稳定性,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其次,失眠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失眠可能加剧胰岛素抵抗的程度,使得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更加困难。研究表明,长期的失眠会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特别是催眠素和胰岛素,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加剧,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此外,睡眠紊乱也会对食欲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导致食欲激素的失调,使得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饥饿感和食欲增加的情况,进而导致饮食不规律和血糖波动,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综上所述,不良的睡眠习惯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血糖,减轻病情,还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重视睡眠问题,注意调整睡眠习惯,积极寻求合适的治疗方法,以维护自己的健康。  睡前习惯与糖尿病控制  1.控制饮食时间  在控制糖尿病的过程中,合理的饮食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很多人常常忽视了饮食时间的重要性。晚餐后过长的进食间隔会导致血糖波动,甚至出现高血糖的情况。因此,尽量在晚餐后2-3小时内不再进食是有益的。此外,晚餐尽量选择低糖低脂、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血糖的稳定。  2.适度运动  运动是控制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要注意运动时间的选择。晚间运动过于剧烈会导致兴奋状态,影响入睡质量,进而影响血糖水平的稳定。因此,建议在晚餐后适度活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维持血糖平稳。  3.改善睡眠环境  良好的睡眠环境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保持房间的舒适度,如温度适宜、光线柔和,有助于促进良好的睡眠。此外,减少噪音和刺激,使身心能够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睡眠姿势对糖尿病的影响  1.合适的睡姿对血糖的影响  睡姿不良可能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血糖控制。一些研究表明,侧卧睡姿有助于促进深度睡眠,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而仰卧或俯卧睡姿可能会增加胃部压力,影响消化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糖波动。  2.如何选择合适的睡姿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睡姿是非常重要的。侧卧是较为理想的睡姿之一,可以减少胃部压力,有助于消化道的正常功能。此外,还可以配合枕头的高低度,保持颈椎的自然曲线,减少颈部和腰部的压力,提高睡眠的舒适度。  通过注意睡前习惯和选择合适的睡姿,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睡眠质量,提升生活质量。
21 2025-08
男子深夜脑梗离世,提醒:晚上不要做5件事,加大脑梗风险
  深夜的急诊室总是充满故事,而有些故事却让人格外痛心。49岁的张先生(化名)被送来时已经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梗带走了这个正值壮年的生命。医生在了解病史时发现,他长期保持着几个看似平常的夜间习惯...  一、睡前这5个习惯是“隐形杀手”  1、深夜情绪激动  追剧到紧张情节、打游戏连跪几局,这些都会让血压像过山车一样飙升。交感神经持续兴奋状态下,血管痉挛风险增加3倍。  2、洗完澡立即睡觉  热水澡后全身血管扩张,血流重新分配。此时立即躺下,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建议间隔30分钟再入睡。  3、睡前过量饮酒  酒精会加速心率,使血液黏稠度增加。研究发现,睡前3小时饮酒的人,夜间血栓形成概率高出42%。  4、熬夜后补觉  周末狂睡并不能抵消熬夜伤害。生物钟紊乱会导致血管收缩异常,就像橡皮筋反复拉伸终会失去弹性。  5、深夜吃宵夜  高油高盐的宵夜会让血液黏稠度在睡眠时达到峰值。凌晨3-5点本就是脑梗高发时段,双重风险叠加更危险。  二、这些信号千万别忽视  1、突然出现的头痛  不同于普通头痛,这种痛感像被闪电击中,可能伴随恶心呕吐。  2、单侧肢体麻木  典型表现为晨起发现半边身体使不上力,拿水杯会莫名掉落。  3、语言表达障碍  想说话却发不出声,或说出来的话词不达意,像电脑突然死机。  4、视物模糊  视野出现缺损或重影,如同相机镜头突然起雾。  三、预防脑梗的夜间方案  1、睡前2小时喝200ml温水  保持血液适度稀释,但不要过量以免影响睡眠。  2、做5分钟脚踝运动  交替踮脚尖促进下肢血液回流,相当于给血管做"按柔"。  3、保持卧室温度适宜  20-22℃是最佳范围,过冷过热都会增加血管负担。  4、左侧卧改为右侧卧  减轻心脏受压,特别适合高血压人群。  5、床头备个急救包  包括血压计、硝酸甘油等,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5小时。  中年的血管就像用了20年的水管,经不起突然的高压冲击。改变那些习以为常的夜间习惯,可能是给自己最好的健康保险。记住,预防永远比抢.救更重要,今晚就开始调整你的睡前routine吧。  温馨提示:内容中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构成用药指南,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21 2025-08
秋季传染病来袭,科学防范保健康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大,且空气干燥,病原体易传播,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以下是秋季常见传染病的科普知识,帮助大家做好预防:  一、秋季常见传染病及特点  1.流行性感冒(流感)  -病原体:流感病毒(甲型、乙型等)  -症状:突发高热(38℃以上)、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常伴咳嗽、咽痛,症状比普通感冒更重。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  2.普通感冒  -病原体:鼻病毒、腺病毒等  -症状:鼻塞、流涕、咽痛、低热,症状较轻,传染性较弱。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  3.诺如病毒感染  -病原体:诺如病毒  -症状:急性胃肠炎表现,如呕吐、腹泻、腹痛,部分伴发热,传染性极强。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经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传播)。  4.手足口病  -病原体: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EV71)  -症状: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可伴发热,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传播途径:飞沫、接触患者疱疹液或污染物品。  5.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感染)  -病原体:轮状病毒  -症状:婴幼儿多见,表现为呕吐、腹泻(水样便)、发热,严重可致脱水。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经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传播)。  二、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  -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冲洗,尤其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臂遮挡,避免飞沫传播。  2.环境与饮食  -常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勤消毒:对经常接触的物品(门把手、玩具等)定期清洁消毒。  -饮食卫生:喝开水、吃熟食,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  3.增强免疫力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补充蛋白质(如鸡蛋、瘦肉)。  -适度运动:根据天气变化适当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4.避免接触传染源  -尽量不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必要时戴口罩。  -若身边有人患病,注意隔离,避免密切接触。  -儿童、老人等易感人群可接种流感疫苗、手足口病疫苗等,降低感染风险。  5.及时就医  -若出现高热、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居家休息至痊愈,防止传染他人。  秋季传染病可防可控,做好日常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状态,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上一页 1 2345678... 114 下一页 共114页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祥和街1177号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东寺街158号 邮编:650022    联系电话:0871-63611746    传真:0871-63613063 技术支持:北京梦天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84351380
版权所有: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滇公网安备53010002000192号  滇ICP备65000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