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健康科普 > 健康知识
健康知识
03 2025-06
关注塑料污染,守护健康环境
  2025年6月5日是第54个世界环境日,也是中国第11个环境日,主题为“关注塑料污染,守护健康环境”。    在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塑料几乎无处不在。从超市购物袋到外卖餐盒,从电子产品外壳到各类包装材料,塑料以其低廉的成本、良好的耐用性和可塑性,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然而,这份便利背后,却隐藏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与健康威胁。  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难题。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约4亿吨塑料,其中大部分最终沦为垃圾。这些塑料垃圾或堆积在垃圾填埋场,或散落在自然环境中,河流、湖泊、海洋无一幸免。海洋里,巨大的“塑料漩涡”在太平洋等海域形成,无数海洋生物因误食塑料或被塑料缠绕而痛苦死去;陆地上,塑料垃圾堵塞下水道、破坏土壤结构,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塑料难以降解,一个普通的塑料袋需要数百年甚至更久才能完全分解,其对环境的破坏是长期且持续的。  塑料污染不仅危害生态环境,还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塑料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如双酚A(BPA)、邻苯二甲酸盐等,可能渗入食物和饮用水中。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生殖和发育,甚至增加患癌症等疾病的风险。此外,塑料垃圾在环境中破碎成微塑料后,更容易被生物摄入,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健康的潜在危害难以估量。  守护健康环境,应对塑料污染,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推广可降解材料;加大对塑料回收处理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企业作为生产主体,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研发环保材料,改进包装设计,减少不必要的塑料使用。作为消费者,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拒绝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主动使用环保袋、可重复使用的餐具等。同时,加强环保教育也至关重要,让每个人都了解塑料污染的危害,从内心深处形成环保自觉。  关注塑料污染,就是关注人类的未来。只有我们携手行动,从点滴做起,才能减少塑料污染,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健康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清洁、美丽的家园。  为了解公众对塑料污染环境及其与健康关系的知识、信念和行为,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健康防护技能,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宣教策略提供参考。华宁县疾控中心诚邀您参与中国疾控中心发起的《塑料污染环境与健康知信行问卷调查》。  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参与。  
03 2025-06
战“痘”吧!小小秘籍,助您科学应对猴痘
  什么?那是什么?  没事,痘痘,只是长了个痘痘而已,俗称“骚疙瘩”。  咦,怎么越长越像个水泡?又有点像疮,还化脓了!面部、四肢、生殖器、腹股沟、臀部好像都有,好像范围在扩大。  这“骚疙瘩”有点不得了,还是问问战“痘”士吧。  战“痘”士来啦!  小伙伴们,近几年“猴痘”这个词频频登上热搜,很多人一听名字就联想到“痘痘”,甚至误以为这只是某种皮肤问题。错啦错啦错啦!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疾病,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也会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被感染的动物咬伤,抓伤传播。对猴痘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无需过度恐慌。这份“战痘指南”助您登“战痘士”金榜!  一、识症状:猴痘可不是“痘痘Plus”  猴痘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典型症状为“热、疹、肿”:  热: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伴头痛、嗜睡、乏力、肌肉酸痛等;  疹:发病后1-3天后出现皮疹,皮疹会经历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的变化,全程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能遗留疤痕。  肿:浅表淋巴结肿大。  二、知晓传播途径,避开“高危操作”  猴痘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牢记以下“三不原则”:  不接触:直接接触感染者皮疹、体液(如脓液)感染风险较高,甚至被污染的床单、毛巾等物品;  不飞沫:与感染者长时间、面对面、近距离交谈具有呼吸道飞沫传播风险;  不亲密:与感染者的亲密接触均有可能感染,包括接吻、触摸、口交、阴道交或肛交等亲密行为。  误区澄清:虽然男男同性性行为者感染猴痘风险较高,但猴痘并非“同性恋专属病”,人群普遍易感,任何未接种猴痘疫苗的人都有可能感染;动物传人风险较低,但接触野生动物(如啮齿类)仍需谨慎。  三、看防控指南,给你的生活加“Buff”  1.日常防护“四件套”  勤洗手:用肥皂或含酒精洗手液,尤其接触公共物品后;戴口罩:在人群密集或医疗机构时佩戴,减少飞沫传播风险;管住手:避免不清洁的手触摸口鼻眼、不与他人共用衣物等;常通风:打开窗户充分通风。  2.高风险人群“重点防护”  性活跃、多性伴人群及男男性行为者尤其需加强防护和症状监测,出现症状立即就医。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做好防护。  3.外出旅行“避雷贴士”  应避免前往猴痘流行地区,前往疫区时应加强个人防护、注意卫生;不接触感染者、不接触野生动物,不购买来源不明的动物制品。  四、万一中招,怎样做能“止损”  1.及时就医:如实报告旅居史、接触史,遵守医嘱,配合治疗和管理;  2.立即隔离:单间居住,避免与他人/宠物接触;  3.全面消毒:衣物、床单等物品应用60℃以上热水清洗,环境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五、战“痘”关键:警惕但不恐慌  世界卫生组织2025年2月27日宣布,猴痘疫情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2025年2月23日,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127905例确诊病例,死亡病例为283例[1]。目前猴痘在非洲地区流行比较严重,在我国主要以局部散发为主,年初我国还通报了一起猴痘病毒Ib亚分支聚集性疫情,需警惕猴痘疫情的输入。中国大陆地区暂未提供猴痘疫苗接种服务。  猴痘防控的路上,你我都是责任人。信科学:不轻信谣言、不造谣;盯症状: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共担当:不歧视患者,保护隐私,及时报告可疑病例。猴痘可防可控,掌握知识就是穿上“防护甲”!健康这场战役,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
27 2025-05
小脊梁,大健康! 为孩子的未来”撑腰”
  你知道吗?孩子的脊柱就像一座精巧的"积木塔",由26块椎骨堆积而成,是身体最重要的"支撑梁"。  它撑起脑袋、装着内脏和神经、连接四肢,让孩子们能跑、能跳,还能坐得直直地学习、思考。  如果它偏离正常,会让孩子高低肩、驼背破坏他们的良好形象,严重的会影响心肺等内脏功能,形象受损和经常颈肩腰背痛还会带来心理问题。  全国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发病率接近3%,相当于每个班级就有1-2个孩子可能存在脊柱问题!  警惕!这些信号表示脊柱在"求救"  脊柱问题往往悄无声息地"潜伏"着,家长们要学会识别这些"求救信号":  •高低肩:两肩不等高,一边高一边低  •"剃刀背":弯腰时背部一侧明显凸起  •走路歪斜:骨盆不正、身体向一侧倾斜、步态异常  •衣服不合身:站立时衣服的一侧可能更宽松或更紧  如果发现这些现象,千万别大意,及时就医是关键!  四大"元凶"要认清  1.坐姿、站姿与读写姿势不良  长时间低头、侧身、弓腰驼背,会让脊柱周围的肌肉过度紧张或松弛,椎体也会受力不均,久而久之,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将发生改变。  2.缺乏运动  背部肌肉力量不足,就像房子缺少高质量的"水泥",脊柱这棵“钢筋”自然容易变形。  3.久坐不动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特别是低头看手机、弯腰写作业,会让脊柱承受巨大压力。  4.书包太重  研究表明,当书包重量超过体重的10%时,就会对脊柱造成超额负担。一个30公斤的小学生,书包最好不要超过3公斤。  五招守护脊柱健康  招式一:选对书包很重要  •选择双肩背包,避免单肩包  •调整肩带,让书包贴近背部  •重的书本放在靠背位置  招式二:坐姿端正有口诀  •"头正肩平背挺直,双脚平放膝90°"  •每45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让脊柱"喘口气"  招式三:运动锻炼不能少  •每天动一动:跑步、跳绳、游泳、打球都是很棒的选择,能增强核心肌肉力量,给脊柱强有力的支持  •伸展小练习:课间或学习间隙,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比如扩胸、转体、后仰等  招式四:睡眠环境要舒适  •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枕头高度以平躺时颈部自然弯曲为宜  招式五:营养均衡助成长  •多吃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虾皮、海带、坚果、豆腐、沙丁鱼等,为骨骼发育提供充足"原料"  家校合力,共筑健康防线  家长要定期观察孩子体态变化,学校应减轻课业负担,增加体育活动时间。记住,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  温馨提醒:如发现异常,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早发现早干预效果最佳。  参考信息:  1.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防控技术指南编写组,马军.《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防控技术指南》解读[J].中国学校卫生,2022(002):043.  2.中小学生书包卫生要求(WS/T585-2018)  3.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
20 2025-05
灾后防病健康科普知识
今年5月12日是中国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云南省曲靖市地质情况复杂,地震、火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地震后饮水、食品、住宿得不到保障,环境卫生差,苍蝇、老鼠等病媒生物数量也会增加,做好临时安置点及其周围环境卫生非常重要。为预防疾病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肠道传染病地震过后,受灾地因水源地破坏,水体污染,易发生甲肝、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诺如病毒感染胃肠炎等肠道传染病。(一)饮水进行消毒,饮用煮开后的水。(二)不吃腐败变质食物;食物要烧熟煮透;不要吃病死和死因不明的畜、禽及水产品或有怪味的食品;不吃凉拌菜;不捕捉野生动物吃;餐具用后及时清洗干净,用前也要清洗。(三)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洗手。 (四)不乱丢垃圾,杀灭苍蝇,搞好环境卫生。(五)不在公众水源处大小便、洗浴、游泳、清洗、饲养动物。二、虫媒传染病近来气温转暖,要谨防蚊虫在灾后环境中滋生,出现登革热、疟疾、基孔肯雅热流行期提前现象。(一)清除蚊虫孳生地。要做好翻盆倒罐工作,清除积水和卫生死角,家畜家禽圈棚、下水道、水沟、小水洼要经常洒灭蚊药,尽可能降低蚊媒密度。搞好环境卫生,开展杀虫灭鼠工作。(二)做好个人防护1.睡觉时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点蚊香或涂抹驱蚊水;2.避免在草堆、草丛、灌丛和林间坐卧休息;如果坐卧,注意检查身体上有无虫子叮咬;野外住宿时,应选择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搭建工棚或帐篷,周围挖防鼠沟。避免睡地铺;  3.不要裸脚踩水;不要到可疑的水中游泳、洗衣物等。 三、呼吸道传染病地震后,临时安置点人员密集,易感人群聚集,通风条件不佳,易出现麻疹、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一)做好临时安置点通风换气。(二)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出现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时向临时安置点管理人员报告,及时隔离安置患者,降低传播扩散风险。(三)做好个人防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临时安置点内采取佩戴口罩,勤洗手,注意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措施。四、鼠传疾病地震过后,鼠类动物生存环境被破坏,鼠类逃窜期间,人群接触风险上升,易出现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鼠传疾病。(一)避免接触鼠类:不要在鼠类可能出没的地方停留或休息,如果发现鼠类活动迹象,如鼠洞、鼠粪,要及时避开;如发现自死鼠,及时报告专业防疫人员。(二)使用防鼠设施:在居住场所的门窗、下水道等入口处安装防鼠网、挡鼠板等设施,防止鼠类进入室内。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鼠夹、鼠笼等工具进行灭鼠。(三)清理居住环境:及时清理居住场所周围的杂物、垃圾,减少鼠类的藏身之处和食物来源,将食物妥善存放,避免吸引鼠类。地震后,建议大家非必要不前往受灾地区,如确需前往,根据个人需求,做好甲肝、霍乱、麻腮风等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
19 2025-05
登革热防治全攻略:花蚊子面前,这些事你得知道
天儿一热、雨水一多,咱们身边的"花蚊子"(就是身上黑底白斑的伊蚊)就开始猖狂了。它们带来的登革热最近进入高发期,但大家别怕,只要做好防蚊灭蚊,这病完全能躲开!今天就用大白话给大家讲讲咋预防、咋识别、咋应对,全家健康都能用得上。    一、先搞清楚:花蚊子到底怎么让人得病?  花蚊子的"作案时间"和"长相"  白天出没的狠角色:别的蚊子晚上咬人,花蚊子专挑白天活动,尤其是早上太阳出来后2小时(大概6-8点)、傍晚太阳落山前2小时(下午4-6点),这时候出门得格外小心。  认准黑白花外衣:全身黑底带白斑,个头比普通蚊子小一点,飞得快,咬人狠,叮一口就是一个红疙瘩。    被叮咬后,身体会发出这些信号  先发高烧:突然发烧到39-40℃,一烧就是3-7天,吃退烧药也难退。  浑身哪儿都疼:头痛、眼眶疼(眼球转一下都疼)、肌肉关节疼(就像被人狠狠揍了一顿)。  身上冒皮疹:发烧2-5天后,胳膊腿和身上会长红色的斑丘疹,不痒但看着密密麻麻。  出血小迹象:可能流鼻血、牙龈出血,皮肤上出现针尖大的小红点。    这些情况必须马上送医院!  如果发烧超过2天不退,还一直呕吐、迷迷糊糊、身上出血点变多,或者手脚冰凉、脉搏跳得很快,千万别拖,立刻去医院!    二、防登革热关键就两招:灭蚊子老巢+保护好自己    第一招:翻盆倒罐,断了蚊子的"产房"  花蚊子的卵和幼虫都藏在积水里,家里家外所有能装水的地方都得查!  屋里这样做:  水培植物3天换一次水,换水时把根部冲干净,水里别留蚊子卵。  空调滴水的托盘、饮水机下面的接水盘,每天擦一遍,别留死水。  卫生间地漏盖好,每周用开水冲一次下水道,烫死藏在里面的幼虫。  屋外别放过:  花盆、水桶、旧轮胎统统倒过来放,别让雨水积在里面。  院子里的树洞、坑洼用土填平,排水沟堵了赶紧通,别让水流不出去。  快递盒、塑料布这些容易积水的杂物,别堆在阳台和院子里,及时扔掉或收起来。    第二招:让自己变成"蚊子不喜欢的人"  穿对衣服少暴露:出门穿浅色长袖长裤(蚊子爱盯深色衣服),袖口裤脚扎紧,选透气的料子,别让皮肤露太多。  驱蚊产品这么用:  含避蚊胺(成人用不超过30%,小孩不超过10%)、派卡瑞丁、驱蚊酯的驱蚊水,喷在胳膊腿上,注意避开眼睛和嘴巴,出汗后要补喷。2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别用驱蚊水,用蚊帐、纱巾遮挡最安全。  家里做好防护网:装上纱窗纱门,睡觉用蚊帐(选密一点的,别让蚊子钻进来),去草丛、水边这些蚊子多的地方,穿防蚊服最保险。    第三招:小区有病例,大家一起行动  要是听说小区里有人得了登革热,别慌!跟着社区一起干:  每周固定一天,全家总动员清理阳台、院子的积水,参加社区组织的"翻盆倒罐"活动。  发现绿化带里有积水、排水沟堵了,赶紧告诉物业去处理。  最近少去草丛、水池边溜达,实在要去就把自己裹严实,喷好驱蚊水。    三、万一被传染了,记住"早就医、别硬扛"  及时去医院,这些信息要告诉医生  发烧前2周去过哪儿,有没有被花蚊子咬过。  身上哪些地方不舒服,有没有出血情况。    在家护理记住这几点  好好卧床休息,多喝淡盐水、电解质水(比如运动饮料),别喝咖啡和酒。  低烧就用温水擦身体降温,高烧超过38.5℃,可以吃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千万别吃阿司匹林,容易出血!    别担心,早治早好  轻症患者1-2周就能康复,康复期多吃鸡蛋、牛奶、蔬菜水果,别剧烈运动。重症只要及时去医院,医生会通过输液、监测血小板等指标来治疗,也能治好。所以发现不对劲别拖,早治少遭罪!    最后划重点,三句话记牢!  清积水:家里家外不留一滴死水,蚊子没地方产卵。  做防护:穿长袖、用驱蚊水、装纱窗蚊帐,让蚊子咬不着。  早就医:发烧+浑身疼+被蚊咬过,别犹豫,赶紧去医院!  从今天起,全家一起动手,看见积水就倒掉,花蚊子没了"产房",自然就少了。夏天过得舒不舒心,就看咱们能不能打赢这场"灭蚊战"!
上一页 1 ... 891011121314... 114 下一页 共114页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祥和街1177号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东寺街158号 邮编:650022    联系电话:0871-63611746    传真:0871-63613063 技术支持:北京梦天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84351380
版权所有: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滇公网安备53010002000192号  滇ICP备65000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