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健康科普 > 健康知识
健康知识
19 2021-11
冬季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
学校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冬季又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有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流行,确保师生身体健康,请广大师生家长关注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的相关信息,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增强和提高自我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冬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人群普遍易感。2.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咽痛、咳嗽、流涕、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为主。秋冬季节高发。人群普遍易感。3.肺结核主要临床表现: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主要侵犯肺脏。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4.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主要临床表现:以耳下部肿大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全身不适。全年均可发病,冬季最多。传播途径:经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5.水痘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冬季其他常见传染病1.诺如病毒全年均可发生感染,但寒冷季节尤为多发。发病急,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少数患者有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疼痛等症状。2.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手、足、口等部位疱疹,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主要通过与病人密切接触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途径传播。3.痢疾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预防措施1.学校、托幼机构做好班级晨检及因病缺课、病因追踪登记记录,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发现病人或可疑病人,做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病毒在校园内传播。2.积极学习了解卫生防病知识,增强传染病的防病意识。3.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4.保持室内通风换气。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抵抗力。6.注意饮食均衡,营养搭配。保证每日适量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饮水,多食新鲜的瓜果、蔬菜。7.以食品和饮水安全为重点,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管理水源、管理粪便、管理饮食和消灭苍蝇),加强自身防护。8.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如:早操、晨跑、散步、太极拳等,平时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9.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规范咳嗽礼仪,如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科学佩戴口罩。10.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更不要到传染病患者聚集的场所。11.预防接种可有效预防相应的传染病,如新冠肺炎、流感、水痘、手足口等。12.早发现、早治疗,如遇身体不适或出现呼吸道、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家长和老师并及时就诊,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能自行服药。冬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与流行。
01 2021-11
立冬节气,如何预防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在人群集中的学校、机关、厂矿、商场等公共场所极易暴发或流行。秋冬季为流感高发期。流感潜伏期大约2-3天,起病大多突然,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症状较轻。开始可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患者感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且常感眼干、咽干、轻度咽痛。更严重的是,它极易引起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等疾病,孕妇发生流感还可能导致胎儿死亡。如上述症状较重,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及时就医。预防流感的主要措施有:1、及时接种疫苗。流感疫苗对人体的保护可达70%—90%,即使在接种后患上流感,也能减轻其症状并降低并发症的几率。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机是在每年的流感季节开始前,一般9、10月份是最佳接种时期。因流感病毒的变异性特别大,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株都可能不一样,所以必须每年在流感流行前都要接种流感疫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以下人群为优先接种对象:2、与患者保持1米以上距离。当你发现有人要打喷嚏或咳嗽时,应马上退到1米之外。如果是在电梯或公共汽车上遇到这种情况,可马上转过身去,因为人的眼睛和鼻子是最容易被传染的。3、勤洗手。研究结果表明,感冒病毒在手上能存活70个小时。感冒患者在擤鼻涕、挖鼻孔时会将病毒沾在手上,健康人若与患者握手或在公共场所接触了患者触摸过的物品,手上就会带有感冒病毒。所以勤洗手十分关键。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运动,注意保暖、饮食清淡、保持精神愉快、合理睡眠、多开窗换气,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18 2021-10
霜降节气养生小贴士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今天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霜降霜降为一年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一般在公立的10月22-24日入节。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树叶枯黄,片片凋落。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霜降节气养生小贴士:预防呼吸道疾病霜降之时已经进人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属金,五时中(春、夏、长夏、秋、冬)为秋,在人体五脏中(肝心、脾肺肾)属肺。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通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则应以平补为原则,在饮食进补中当以食物的性味归经加以区别。秋季是易犯咳嗽的季节,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秋季适宜的水果膳食有梨、苹果、概榄白果、洋葱、芥菜、白果萝卜粥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固肾补肺、止咳平喘的功,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有句老话说“霜降到,吃柿子",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包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在秋天燥邪盛行之时,柿子与梨一道成为清燥火、润肠胃的首选。霜降节气养生小贴士:预防肠胃病霜降气候冷热多变,注意防疾病,霜降时节,气候干燥且寒热多变,稍有不慎极易伤风感冒或病复发,故常被人称为“多事之秋"。因此,人们在这一节气应高度注意预防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腹泻等消化道疾病,特别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更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此节气,老年人也极容易患上“老寒腿"的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因此秋季养生防病一定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疾病产生。尤其要注意添衣盖被,早晚保暖,谨避虎邪寒气侵袭,这里要提醒广大老人和女性朋友应特别注意脚部保暖,防止寒从脚下起,病由忽视生。但防寒不等于要过早地穿上棉衣,还须进行秋冻"锻炼,以提高抵御冬季严寒的能力。霜降节气养生小贴士:预防皮肤干燥露新结为霜而下降,所以称之为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开始。随着气温的下降,每个人也要根据自身体质调养身体的各项机能,滋阴的同时也要注意护住阳气。霜降前后,皮肤的新陈代谢水平开始下调,汗腺分泌减少,使皮肤水分含星下降皮脂腺的分沙量减少导致角质层的保水能力下降加上气候干燥,多风少雨,大部分人感觉皮肤干燥,容易出现过敏、瘙痒等不适。因此护好皮肤,就显得尤为重要。换季时节温馨提示:天气变化,避免感冒“中招"?流感疫苗依旧是预防和控制感冒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30 2021-09
关爱尘肺病人 完成随访调查
尘肺病是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尘肺病作为我国职业病的头号杀手,对尘肺病人的关爱也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在市卫生健康局领导下,2021年9月28日,弥勒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弥勒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存活的所有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开展随访调查。此次对全市目前存活的5名尘肺病病人进行面对面随访,调查随访人员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协调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障局、公安、用人单位及企业主管部门等多个部门,通过查阅档案,实地走访、电话回访、本人随访等多种方式,对尘肺病个体的住址、联系方式、工伤保险、生存状况、困难救助等尘肺病相关信息调查核实,对不明确和存疑的信息进行多方多次仔细筛查甄别,对缺失和错误信息进行补充改正,力求做到各项信息的准确完整,最终顺利完成所有病例的随访和回顾性调查。经过此次调查发现,被调查的5人中,有工伤保险待遇的仅1人,有5人取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通过此次调查了解了尘肺病患者的生存现况,并及时汇总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此次调查获得的数据将作为下一步对尘肺病患者采取救助措施的参考依据。
14 2021-09
世界狂犬病日科普-狂犬病常见误解与暴露后正确处理方法
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AllianceforRabiesControl,ARC)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发起并做出决定,将每年的9月28日正式设立为世界狂犬病日,通过设立世界狂犬病日,将集合众多的合作者和志愿者,群策群力,尽快使狂犬病成为历史。9月28日也是路易·巴斯德逝世纪念日,这位法国化学和微生物学家于19世纪研发出首个可用于人类的狂犬病疫苗。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狂犬病国家,每年有3000余人死于狂犬病,疫情形势非常严峻。狂犬病俗称“疯狗症"“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百分之百死亡,全世界仅有数例存活的报告。人狂犬病通常由患病的犬、猫等以咬伤的方式传给人。被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是最常见的途径,发病的动物舔舐口腔、会阴、肛门等黏膜,或者尚未愈合的伤口,都将传播病毒。狂犬病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潜伏期),一般为1~3个月,1年以上的罕见。非特异性表现为低烧、乏力、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2天~10天。特异性表现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狂躁型:大多数病人都是狂躁型,高度兴奋、恐水、怕风、阵发性咽肌痉挛,偶发咬人、抓人,多汗、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麻痹型:以四肢无力、麻痹为常见症状。狂犬病常见误解。误解一:咬伤超过24小时打疫苗无效很多人认为,被狗咬伤后一定要在24小时内注射狂犬病疫苗,超过24小时,疫苗就无效。总的来说,狂犬病病毒暴露以后越早注射疫苗越好。但超过24小时,注射疫苗也是一种保护机制。因此特别提醒,狂犬疫苗注射越早越好。误解二:被猫狗咬了才会得狂犬病理论上,任何哺乳动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犬并不是唯一可以传播狂犬病的动物,猫、猪、牛、马等家畜非狂犬病储存宿主,也可感染发病,传播狂犬病。在野外,蝙蝠、狼、狐狸、臭鼬、猫鼬、浣熊等野生动物可以传播狂犬病。而禽类、鱼类、昆虫、蜥蜴、蛇、龟等非哺乳动物不会感染和传播狂犬病。因此,如不慎被龟、鱼、鸟等咬伤,在处理好伤口的情况下,是不需要用打狂犬疫苗的。啮齿类和兔形目动物极少感染狂犬病,目前无导致人间狂犬病病例的证据,需根据伤口情况由医生做出判断。误解三:先包扎再去医院一旦被动物咬伤,如果没有明显的大出血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包扎伤口。在现场,首先需要冲洗伤口,冲洗后立即前往医院,由医生进行下一步处理。误解四:被人咬伤要打狂犬病疫苗在急诊,经常有人因为被人咬伤处理伤口时,询问是否需要打狂犬疫苗。目前还没有发现人和人之间会传染狂犬病,因此被人咬伤,没有必要注射狂犬疫苗。但在特定情况下,被确诊为狂犬病的病人咬伤是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来进行预防的,但这种情况是十分罕见的。正确处理伤口并及时接种狂犬疫苗首先应立即认真彻底地冲洗伤口。用肥皂水或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冲洗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伤口较深时需尽可能打开伤口并用注射器或者较高压力水流将伤口深部冲洗到位,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使污血不断地排出体外。第二步,冲洗完毕后可用碘酒(碘伏)或者75%医用酒精等消毒液涂擦消毒伤口。尽量将伤口敞开,不要缝合、包扎和涂抹药膏等,以利于污染的血液和组织液进一步排出体外。如果伤及血管出血不止,则需要缝合,但也要充分引流。千万不能模仿影视作品中的场景,用嘴将伤口内污血吸出,这样很容易通过口腔黏膜感染狂犬病病毒。第三步,尽早注射狂犬疫苗。越早接种狂犬疫苗越好,但并不存在时效性,只要在发病前,按要求全程接种,均可以起到有效免疫作用。注意:尽量不要自己保管疫苗;不要自己携带疫苗去异地接种;如实在无法在同一机构完成,尽量使用同一种疫苗完成全程;如果没办法用同一种疫苗完成全程,也可以更换疫苗继续完成剩余流程;如某一针次延迟一天或数天注射,其后续针次接种时间按原免疫程序的时间间隔相应顺延,不需要重新注射;孕妇和哺乳期妈妈、儿童、老人都可以接种。可见,只要我们正确认识、有效预防,狂犬病就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饲养宠物作为陪伴,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狂犬病常识,远离狂犬病,也让恐惧不再蔓延!
上一页 1 ... 69707172737475... 114 下一页 共114页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祥和街1177号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东寺街158号 邮编:650022    联系电话:0871-63611746    传真:0871-63613063 技术支持:北京梦天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84351380
版权所有: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滇公网安备53010002000192号  滇ICP备65000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