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健康科普 > 健康知识
健康知识
23 2025-09
又到食菌季,尝鲜需谨慎!专家提示
  随着夏季雨季来临,云南进入“吃菌季”,野生菌中毒风险大增。为预防中毒事件,保障民众生命安全,6月4日,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2025版云南省野生菌中毒风险地图,并创新分级机制,精准开展防控工作。  云南野生菌资源丰富但风险严峻  云南是全球野生菌品种和数量较多的地区,世界已知野生食用菌2500余种,云南有900余种,占全球种类的36%,占全国种类的90%。然而,全国已知有毒野生菌500余种,云南就有200余种,其中20余种属于剧毒。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副所长李娟娟介绍,每年夏季,因误食有毒野生菌导致的中毒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民众健康。“野生菌中毒不仅会引发身体不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近期,云南省内野生菌中毒事件已有所发生。6月9日,云南省临沧市的胡先生表示,自己5月30日在市场上购买了野生菌“见手青”,回家烹饪食用后中毒致幻,看到八爪鱼、水母、凤凰在眼前飞舞。所幸及时就医,住院一天便出院,现已恢复正常工作。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副主任医师朱峻波透露,目前医院每天接诊吃野生菌中毒的患者5至6例,随着下雨后大量野生菌上市,中毒患者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从往年经验来看,每年七月份是收治野生菌中毒重症患者的高峰期。  2025版风险地图创新分级机制  “此次发布的2025版云南省野生菌中毒风险地图,依据中毒风险将云南所辖县市区的野生菌中毒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李娟娟介绍:“今年,我省在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中创新风险分级机制。在既往中毒事件监测数据基础上,新增居民野生菌中毒知识知晓情况和医疗救治能力两大核心指标,科学构建动态分级管理体系。全省共划定野生菌中毒高风险地区7个,中风险地区49个,低风险地区73个。其中,丽江市古城区,昆明市西山区、宜良县、石林县、安宁市,玉溪市红塔区、华宁县,共7个县(市、区)为高风险地区。”  通过这一地图,大家可直观了解所处区域的野生菌中毒风险程度。不同等级的风险地区将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对于高风险地区,将采取10条防控措施,实时监测、定期研判有毒野生菌中毒趋势。同时,提升乡镇卫生院野生菌中毒病例前期处理能力、县级以上医院对重症野生菌中毒病例的综合救治能力,各级医疗机构建立畅通的转诊通道。李娟娟强调:“增强居民的防范意识至关重要。民众应避免采摘、购买和食用不熟悉或难以辨别的野生菌。”  多维度构建野生菌中毒防控网络  此外,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也发布预防野生菌中毒预警通告,提醒广大民众提高自我健康安全意识,不采摘、购买、食用不熟悉、难辨别的野生菌。食用野生菌后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云南省通过发布中毒风险地图和创新分级机制,旨在增强居民野生菌中毒防范意识,有效预防中毒事件发生,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享受野生菌美味的同时,民众务必牢记食品安全,避免因误食有毒菌类而危及健康。  来源:开屏新闻、央视网
22 2025-09
家人们,别再各自“胖”了,咱们一起瘦成“闪电”
  2025年9月1日是第19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活动主题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家庭健康基石”。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其中体重是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体重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成员的健康,更对家庭氛围与社会健康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那么,体重管理是一个人的事情吗?NONONO!体重管理是一个家庭的事情。  为什么呢?因为超重和肥胖的成因非常复杂,除遗传等不可改变的因素外,环境因素和不良行为习惯是主要外因,其中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身体运动是最主要的不良行为习惯。生活当中,一家人往往会有相似的生活习惯,比如,一家人的饮食习惯偏重油重盐,那么这一家人发生超重肥胖的几率就会更大。所以,以家庭为单位如何来实施体重管理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  体重管理≠减肥,而是“健康囤货”。所有家庭成员都应做到“三知一管”,即知晓健康体重标准、知晓自身体重变化、知晓体重管理方法,科学管理自身体重。主动配备“一秤一尺一日历”(体重秤、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定期测量体重和腰围,并记录下来,监测自身体重腰围变化情况。  其次,从吃饭这件小事入手。  全家同吃一锅饭,是时候要“偷偷”改良了。一是总量控制,每顿饭八分饱;二是煮饭时避免纯白米饭,而是把三分一的白米饭换成糙米、燕麦等杂粮;三是控油壶、限盐勺和小电子秤用起来,按照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烹调油不超过20~25g,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25g以下,可称量好一家人一周的总用量,每周只能使用称好的量;四是改变烹饪方式,多用蒸煮烩的烹饪方式,少用煎炸烤的烹饪方式;五是选择新鲜食材,保障足量的新鲜蔬果摄入,动物性食物应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六是家庭聚餐也需限制饮酒及含高糖饮料的摄入。除了会吃还要会动哦。  家庭体重管理运动的核心在于“全家参与、科学适量、持之以恒”,把运动做成像刷牙一样的日常程序:每周成人3次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慢跑、跳舞、跳绳等,每周2次抗阻训练,如深蹲、俯卧撑、平板支撑等;孩子每天60分钟游戏式活动,如跳绳接力、体感舞蹈、小区骑行等;老人可选择低冲击防跌倒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健步走等。全家一起饭后20分钟散步、周末1次户外活动,养成坚持运动的好习惯。  最后,好的睡眠=“减肥躺赚”。固定上床、起床时间,避免开灯睡觉,睡前3小时不要进食,睡前不玩手机或平板,全家同步上床,互相监督,相信第二天早上你会在体重秤上看到一笔“睡眠红利”。  家庭体重管理不是“谁胖谁减”,而是全家一起把饮食和运动变成默认生活程序,把家里变成“易瘦小星球”,体重就会自己向下走。
17 2025-09
秋冬进补,警惕乌头碱中毒
  进入秋冬季,云南多地有煮食草乌、附片(子)祛寒、暖身、防病的习俗。其中,这类毒性中药材就含有剧毒物质-乌头碱。在我省,煮食草乌、附片(子)已经造成多起中毒事件,引起数人死亡,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毒素来源!  乌头碱中毒是指因摄入含有乌头碱的植物(如川乌、草乌、附子等)而导致的中毒现象。乌头碱是这些植物中的主要有毒成分,具有强烈的毒性,对人体多个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具有显著的损害作用。  虽然乌头碱中毒的临床表现也呈现多样化,但主要以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患者中毒后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包括:口舌及四肢麻木、全身紧束感、眩晕,甚至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循环系统症状主要为心律失常的表现,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时可致心跳骤停。而在消化系统其症状则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也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水平紊乱。  乌头碱为什么会导致人体中毒?  主要体现在兴奋迷走神经和对心肌的直接毒性两方面。乌头碱能显著兴奋迷走神经,导致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从而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它也能导致心肌各部分兴奋、传导和不应期不一致,易形成折返,从而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  中毒后应立即处置!  乌头碱中毒或疑似乌头碱中毒后,如果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应该第一时间催吐,然后送入医院进行洗胃、补液、抗心律失常、呼吸支持等对症治疗。如果患者已经昏迷,那更加要第一时间送入医院进行治疗了。  虽然乌头碱中毒的治疗并没有特效药,但第一时间清楚毒物和对症治疗依旧特别重要。  最后提醒大家,如何做好预防措施?  其实很简单,大家要知道对于含有乌头碱的中药,如无必要,我们应该做到:不自行采集、不购买、不加工、不售卖、不送人、不煮食,远离此类剧毒物品;  如确有必要,一定要在正规医院购买,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避免用药过量、煎煮不当、配伍不当等原因导致中毒情况发生。  此外,万万不能迷信一些所谓的偏方、秘方,即使自制了某些药酒,也不应该送人、出售或邀请他人饮用。一旦发生误食以草乌、附片等毒性中药材为原料的食物中毒,要立即催吐并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以免延误病情。
16 2025-09
就5g!我们每天都在吃的这种调味品,你超标了吗?
  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不少美味佳肴都离不开它,但它也是潜伏的健康“杀手”,给我们的健康埋下很多隐患。2025年“9.15减盐周”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减盐这件事!  一、盐重超标:我们究竟吃了多少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每日吃盐不超过5克(约一个啤酒瓶盖),但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普遍过高,人均每日烹调用盐高达9.3克,早已“盐”重超标!  二、盐重警告:吃盐过量带来哪些健康风险?  盐的咸味主要源自氯化钠(NaCl),每2.5克盐中约含有1克钠。钠是人体必需元素,在维持体液平衡、保障神经与肌肉正常运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想让钠发挥积极作用,“适量摄入”是关键——若盐分摄取过多,过量的钠便会危害健康。  1、引发高血压  过量盐摄入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使血压升高,提升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增加肾脏负担  过量盐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肾脏需不断排出体内多余钠离子,长期下来会损伤肾脏过滤功能,增加患慢性肾病的风险。  3、损伤胃黏膜  过量盐分首先进入胃部,因其渗透压高,会直接损伤胃黏膜,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诱发胃癌。  4、诱发骨质疏松  钠离子有“多吃多排”的特点,且排出时会不可避免地带走钙离子。因此,长期高盐饮食容易造成钙流失、骨密度下降,进而引发骨质疏松,尤其会增加中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女性)的骨折风险。  5、增加肥胖超重风险  “高盐”食物往往更“下饭”,容易让人不自觉摄入更多食物,进而增加肥胖超重的发生风险。  三、盐防死守:科学减盐有技巧  日常生活中,我们摄入的盐主要来自家庭烹饪、在外就餐/外卖、加工食品三大场景。想要避免食盐过量,需从这三方面入手:  1、家庭烹饪  ①采用限盐工具:烹饪时使用限盐罐、限盐勺,既能精确控制用盐量,还能时刻提醒减盐。  ②以低钠盐替代普通盐:“低钠盐”将部分钠盐替换为了钾盐,含钠量仅为普通食盐的60%-70%。选择它既能满足对咸味的需求,又能减少钠摄入。但肾功能障碍者、服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等不宜摄入高钾的人群,使用时需谨慎。  ③以天然调味料取代盐:减少酱油、味精等高盐调料的使用,尝试用葱、姜、蒜等辛香食材或柠檬汁、香菇等天然食材增味提鲜,既减盐又能提升食物口感。  ④调整加盐时机与烹饪方式:建议食物即将出锅时加盐,此时盐分附着在食材表面,咸味更明显且用量更少;同时优先选新鲜食材,多采用蒸、煮、炖、清炒等低盐烹饪方式。  2、在外就餐/点外卖  餐馆菜品口味通常比家庭烹饪更重,建议减少外出就餐和点外卖频率。若不得不吃,可向商家提出“清淡、减盐”需求,并尽量避免选泡制、酱爆、卤制等高盐菜肴。  3、加工食品  购买预包装食品时,需仔细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的钠含量,优先选钠含量低的产品;尽量少买加工肉制品、盐渍坚果、话梅等“高盐食品”,减少“隐形盐”摄入。  低盐的饮食习惯需要耐心培养。在这个减盐周,让我们从家庭做起,携手行动,将减盐技巧贯穿于每一餐、每一次的食物选择中,最终实现每天“盐不过5”的健康目标!
11 2025-09
你不知道的疾控角色: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监测的“侦察兵”
他们,藏在车间轰鸣里采样器是轻握的网,收束粉尘的游移检测仪作明眼,读透噪声的暗语于光影中静立,截住毒物的隐形轨迹每组数据都是细密的信写满给劳动者的,妥帖守护与安怡他们,就是你不知道的疾控角色: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监测的“侦察兵”您的浏览器不支持video标签,请使用chrome、firefox、IE9+浏览器
上一页 1234567... 114 下一页 共114页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祥和街1177号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东寺街158号 邮编:650022    联系电话:0871-63611746    传真:0871-63613063 技术支持:北京梦天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84351380
版权所有: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滇公网安备53010002000192号  滇ICP备65000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