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25-03
“知危险 会避险” 共筑成长安全防线
安全教育是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25年3月31日是第30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以“知危险会避险”为核心主题,聚焦交通安全、校园安全、网络安全、防溺水和消防隐患等多领域风险预防开启安全教育,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他们在突发安全事件面前的自救自护应变能力,让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更有保障、更加美好。以下重点场景的安全指南请记牢: 1、交通安全 步行原则:走人行道、遵守信号灯,过马路时“一停二看三通过”,与汽车保持一定距离,不在马路边或车辆盲区内玩耍打闹。 骑行安全:未满12岁禁止骑自行车上路,电动车骑行需满16周岁,骑乘都要佩戴头盔,骑车不追逐不竞速不载人。 乘车规范:不将身体探出车外,前后排都要系好安全带,右侧上下车、防范“开门杀”。 2、校园安全 课间活动:有序进出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避免追逐打闹或攀爬危险区域。 课堂安全:体育课避免危险动作,实验课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教室。 防校园欺凌:不做施暴者,不做被害者,面对欺凌要勇敢反抗、及时求助。 3、防溺水与水上安全 牢记“六不准”: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学会“两会”:发现险情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 4、居家与网络安全 用电安全:远离裸露电线,不用湿手触碰电器。 防坠落:避免靠近窗户、阳台等高处危险区域。 火灾应对:逃生时不贪财物,及时报警。 网络安全:限制使用电子设备时长,防范网络诈骗,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保护个人隐私。 5、健康安全身心并重 疾病预防: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适度锻炼身体,按时接种疫苗。 心理健康:关注情绪变化,通过校园心理咨询服务缓解压力,预防因学业或社交问题引发的心理危机。
27
2025-03
体重管理——吃动平衡:开启健康生活的密码
轻松掌握“吃动平衡”,健康生活很简单! 你是否总疑惑:明明吃得不多,体重却悄悄涨?拼命运动,体重还是稳如泰山?问题可能出在“吃动平衡”没做好! 什么是吃动平衡? 摄入的能量=消耗能量(基础代谢消耗的能量+身体活动消耗的能量+食物热效应消耗的能量)。吃动平衡是指通过合理的饮食摄入和适当的身体活动,来维持身体能量的摄入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当摄入能量与消耗能量相等时,体重维持稳定,达到吃动平衡状态;若摄入能量大于消耗能量,多余的能量会以脂肪等形式储存起来,导致体重增加;反之,体重则会下降。 简单来说,吃得多动得少,容易发胖;动得多吃太少,可能导致体重过低或虚弱。保持平衡,才能健康不胖不瘦! 为什么吃动平衡重要? 控制体重:吃动平衡,避免脂肪堆积或肌肉流失,维持健康体重。 增强体质:吃好营养足,运动强心肺,身体更有活力。 心情更好:运动释放快乐激素,饮食均衡让大脑更轻松。 3步轻松实现吃动平衡 1.吃对方法 定时定量:一日三餐规律吃,不暴饮暴食。 多样化饮食:每天吃够12种食物,多吃蔬菜、全谷物、瘦肉、鱼蛋奶,少吃油炸、高糖高盐。 小技巧:饭前喝杯水,先吃蔬菜再吃肉和饭,细嚼慢咽别吃撑。 2.动得开心 每天动30分钟:快走、跳舞、骑车、打球……选你喜欢的! 融入生活:上下班多走路、少坐电梯、家务也是运动。 力量训练:每周2-3次深蹲、举哑铃,增肌又燃脂。 3.好习惯加成 睡够7小时:熬夜影响吃动平衡,早睡早起精神好。 少久坐:每1小时起身动一动,拉伸或走几步。 小改变,大健康! 从今天起,试试这些简单方法: 晚餐后散步15分钟 用燕麦代替油条当早餐 约朋友一起跳操或打球 吃动平衡的关键在于坚持!健康生活,从每一口食物、每一步行走开始!
26
2025-03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24版)图文
26
2025-03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24版)视频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video标签,请使用chrome、firefox、IE9+浏览器
26
2025-03
守护冰川 科学饮水 共享健康 让我们共同承担节约用水的责任
2025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联合国将2025年“世界水日”的主题定为“GlacierPreservation”,译为“冰川保护”,意在强调保护冰川与水资源利用的紧密联系。同时,3月22至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2025年“中国水周”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进一步强调了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性。 “守护冰川,低碳生活!”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库,储存了地球上约70%的淡水。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冰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冰川消融速度加快,面积逐渐缩小,曾经壮丽的冰川景观,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我们眼前消逝。倘若冰川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我们不仅会失去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还将面临海平面上升和淡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严峻问题。因此,守护冰川刻不容缓,这是保障地球未来健康饮水的关键。 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保护冰川的关键。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动贡献力量。比如,倡导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合理设置空调温度;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减少垃圾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汇聚起来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为冰川的守护创造有利条件。 “科学饮水,健康相随。” 生命的延续离不开水。水不仅是构成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还具有参与体内新陈代谢、维持体液正常渗透压及电解质平衡、调节体温、润滑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饮水量不足已成为我国居民当中的普遍现象。科学研究表明,饮水不足会降低机体的认知能力、身体活动能力,增加肾脏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风险;增加饮水量和排尿量可能降低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科学饮水至关重要。科学饮水需做到以下几点。 1、主动饮水,少量多次。 感觉口渴是身体明显缺水的信号,因此,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而是应该主动喝水。喝水可以在一天的任意时间,每次1杯,每杯约200毫升,建议早晚各喝一杯水;进餐前不要大量饮水,否则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2、足量饮水,首选白开水。 饮水不足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应足量饮水。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人每天应喝7~8杯水。当然,处于不同环境、生理状态的人对水分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可通过口渴、排尿次数、尿液量和尿液颜色来判断自己是否缺水,从而及时补充水分。白开水不会给机体增加能量,如果觉得没有味道,可以在水中加入柠檬片、薄荷叶等,改善口感。 3、饮水温度适宜,不宜过高或过低。 口腔和食管表面黏膜的温度一般为36.5~37.2摄氏度,适宜的饮水温度在10~40摄氏度。过高会给口腔和食管造成损伤,过低会刺激肠胃以及血管,引起胃绞痛、头痛、呕吐等症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如何?”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占有量为2200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大部分在我国北方及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其中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需要世代坚持。 “借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宣传活动之际,我们该如何行动?” 1、深化节水认知,提升节水自觉性。 深入理解水和环境卫生的紧迫性,探寻水和环境卫生的深远价值。铭记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要素和生态基石的重要地位。熟知当地水资源状况与水价体系,切实关注家庭用水的节约与合理利用。 2、践行节水行动,培育节水意识。 采用节水型马桶与水龙头,并定期检查居家有无漏水现象。在洗手、洗脸、洗菜或洗碗时,务必及时关闭水龙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洗澡时,减少盆浴,控制淋浴的水量和时间,同时收集浴前冷水以备他用。此外,使用洗衣机清洗衣物应尽量集中,减少洗衣次数,并合理使用洗涤剂。 3、提升用水效率,倡导水的多用途利用。 家中应备有盛水桶,以便收集各类用水。例如,洗菜和淘米后的水可以用于浇花;洗手和洗脸后的水则可以用来冲马桶;而洗衣和洗澡的水,则可以巧妙地用于清洗拖把等。通过这些方式,我们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还能实现水的最大化利用。 4、分享节水经验,推广节水意识。 积极参与节水行动,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进行劝阻。养成随手关水龙头的习惯,一旦发现水管漏水,立即报告相关部门进行修复。此外,可以组织以节约水资源或环境卫生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如举办摄影比赛、展览,开展讲座、考察,以及参与河流清理等公益活动,以此提升公众对水资源和环境卫生问题的认识,推动形成节水环保的生活方式。 最后,让我们扫码来进行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