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21-03
共享健康呼吸 构建“无核”校园
2021年3月24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快来和我们一起长知识啦!文末可答题赢红包哦!一、做好日常防控,构建“无核"校园1.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中包含结核病检查;2.加强日常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及登记,结核病患者休复学/休复课管理等工作;3.开展师生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4.改善教学和生活环境,加强通风。二、核心信息常宣传,人人都会警惕高1.肺结核是长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2.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3.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当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就诊。4.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5.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要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6.在医院就诊时,应将自己的真实信息如实告诉医生。7.肺结核患者经过规范全程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还可避免传染他人。8.养成勤开窗通风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三、发现患者也不怕,正确处理不恐慌1.学生如果发现校内同学患有结核病,应向班主任/校医务室报告,并配合学校接受筛查和调查。2.学校发现肺结核患者后,要及时告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进行疫情报告。3.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要关注与病例同班级、同宿舍学生及授课教师的健康状况。4.规范开展休复学学生和休复课教职员工的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做好在校治疗学生的服药管理和预防性治疗学生的服药管理。5.对通风不良的教室和宿舍可采取紫外线消毒。采用太阳光照射也是杀灭结核菌有效的方法。将患者的被褥、衣物、书籍等用品放在太阳下暴晒3~4小时,也可达到消毒的效果。或者采用过氧乙酸熏蒸或喷雾消毒,持续120分钟,可有效杀灭结核菌。开学啦,让梦与青春飞翔,自由健康呼吸!学习知识,扫码答题赢红包啦!(每天红包数量有限,先答先抢,抢完为止)
16
2021-03
春分时节,疾控中心提醒您防困!防寒!防疾病!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春分代表着春天彻底到来,接下来气温会逐步升高。春天是非常容易犯困的季节,故俗有“春困秋乏"之说,同时春天也是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为此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大家关注以下健康相关问题。一、防春困“春困"不是单纯的睡眠不足,其主要原因是体内循环的季节性差异。春天气候转暖,皮肤血管舒张,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负荷加重,供应大脑的血液和氧气相对不足,因而会感到困倦乏力。故而春天来临之际,不宜骤然转变作息规律,而应顺应自然界昼夜时间变化而逐步转变自身生活节奏。二、防寒根据初春天气乍寒乍暖一日三变的特点,衣服不可顿减,而应根据“春捂秋冻"原则随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适应春季气候多变的特点。三、预防春季高发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呼吸道感染是春季高发疾病,适宜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这些疾病发生。1.过敏性疾病春天风大干燥,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浮尘、花粉和柳絮等过敏原较多,导致人群过敏性鼻炎和皮肤过敏等发病增高。可采取外出佩戴口罩、保持生活环境空气清净、注意防寒、加强体育锻炼、加强皮肤保养、低脂低糖饮食、忌饮酒,多食蔬菜和水果等措施进行预防。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又称“感冒",俗称“伤风"。人们一年四季都会遭遇“感冒",但春天是“感冒"多发季。“感冒"一般起病较急,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和鼻塞等。春季预防“感冒"应采取保持良好作息制度、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保暖、多吃水果、人群聚集场所佩戴口罩等综合性预防措施。3.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春季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和猩红热等。其综合性预防措施包括:(1)对于年幼儿童、老人或机体抵抗力较差者,可以提前接种相关疫苗。(2)学校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公共空间应加强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3)出入商场、集贸市场等人群集中的场所应佩戴口罩并尽量保持适宜社交距离。(4)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衣服、注意饮食卫生、保持生活工作环境整洁等。(5)通过合理膳食适当补充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6)提高就医意识,一旦出现不适要积极治疗以早日康复,并在医师指导下自觉采取主动防疫措施(如尽量居家休息等)。
23
2021-02
开学倒计时,健康准备不可少!
寒冬已逝,春暖花开。同学们,新学期即将开始,让我们继续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远离新冠肺炎、近视、肥胖、精神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健康自主意识,元气满满地重返校园。1、积极抗疫,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及时报告、规范就医;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少聚集;科学佩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外出返回、饭前便后要勤洗手,日常勤换衣,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干净的居住、学习环境;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咳嗽、打喷嚏时注意用弯曲的胳膊肘或纸巾遮挡口鼻;倡导聚餐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2、科学用眼,保护视力不懈怠。避免在过明或过暗的环境中读写;保持正确读写姿势,坚持做到一尺一拳加一寸(眼睛离书本一尺,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胸口离桌沿一拳);严格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视屏20分钟后,要抬头眺望20英尺(6米外)远方,持续至少20秒;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和电脑,使用电脑时眼睛距离屏幕应不少于50厘米。每天坚持户外活动2小时,坚持做2次眼保健操。3、合理膳食,营养讲均衡。饮食要营养均衡,食物种类要多样化,荤素搭配。适量食用鱼、禽、肉、蛋和坚果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奶类和豆制品,多喝白开水,不喝含糖饮料,少吃零食、油炸食品,不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和水产品。进食要规律,一日三餐进食时间相对固定,不暴饮暴食。4、坚持运动,增强自身体质。坚持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减少坐卧时间,每天锻炼至少2小时。居家锻炼可以选择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健身操、呼啦圈等简便易行的锻炼方式,充分利用阳台、窗边、庭院等多接触阳光。5、规律作息,保障充足睡眠。合理作息,早睡早起、不熬夜。学习时间、活动时间等相对固定、有节律。每天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幼儿和小学生至少10小时,初中生至少9小时,高中生和大学生至少8小时。6、调试情绪,保持愉悦心情。培养广泛兴趣爱好,选择健康有益的休闲生活方式。保持健康心态,心情愉悦地过好每一天。遇有心情不畅或不良情绪时要及时与家人、朋友沟通,调节情绪,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帮助与调适。
04
2021-02
怎么吃可以预防癌症?
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我国每年有超过300万人因癌症死亡,癌症在给患者和家人带来身心痛苦的同时也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癌症的与饮食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吃才能减少癌症的发生呢?1.多吃新鲜蔬菜、水果。2.常吃谷物类、根茎类食物。3.蛋类、奶类、豆类及其制品类食品不宜过量食用。4.适量饮用绿茶有助于预防癌症。5.适量食用大蒜有助于预防癌症。6.少吃猪、牛、羊等红肉,尽可能选择鸡、鸭、鱼等白肉。7.油条、炸鸡、薯条等油炸食品要少吃。8.烟熏肉、肉干、火腿肠等加工肉类要少吃。9.腌制蔬菜、咸菜要少吃。10.避免摄入含酒精的饮料。11.高脂、高糖类食物不适合长期吃。12.不建议通过补充维生素药物性制剂预防癌症。13.不吃霉变食物。花生、葵花籽、果仁等容易霉变,不宜长时间储存。14.食物尽可能新鲜制作,尽可能使用炖、煮、蒸和微波加热烹饪食物,少使用炒、炸、烤烹饪食物。
22
2021-01
寒假来了,儿童安全别“放假”!
随着寒假、春节的临近,儿童居家活动时间增多,一不留神容易发生各种意外。要想让孩子和全家都过个安全健康的新春佳节,预防意外伤害是重中之重,以下4类意外伤害需要家长们重点防范。1.烟花爆竹炸伤: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差,家长应尽量不让儿童接触烟花爆竹,如需燃放,则必须有大人陪同;对于未燃的烟花爆竹,告诫小孩千万不可冒失凑近查看,更不能手持或近距离观看,以免发生意外;告诫孩子千万不可将爆竹、火柴等带明火的物体丢入下水道,因为下水道内充满腐烂物发酵产生的沼气等易燃易爆气体,一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极其危险。万一因烟花爆竹造成伤害,要在第一时间紧急施救,尽快送医。如遇皮肤灼伤,要迅速用冰块冷敷,以减轻肿胀现象,防止损伤加重。此外还应注意送医前不要往伤口上涂抹药水、药膏,以免影响医生观察伤口、判断病情。2.交通安全事故:作为儿童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交通安全意识,做到言传身教。教育孩子不闯红灯,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在道路上追逐打闹;不在车前猛跑,不在车头车尾盲区玩耍;乘车时不要将头、手等探出天窗或窗外;乘车过程中,最好不要给孩子进食,特别是果冻、坚果或棒棒糖等;无论时间长短,都不要单独把孩子留在车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秩序,在车上要坐稳扶好,不打闹;机动车前排不得乘坐未满12周岁的儿童,未满12岁者不得骑自行车上路,未满16岁者不能骑电动自行车上路。3.跌落摔伤:家长要对居家环境进行安全排查,不要在家中窗户下面和阳台上堆放可被孩子攀爬的物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告诫他们不要在阳台、门廊或防火梯上独自玩耍,应锁好这些区域的门窗;不可攀爬手扶电梯或在低矮的护栏、窗户边玩耍;带孩子外出时,在高空危险区域要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孩子的安全。孩子发生坠落伤后,不要随意抱起孩子并摇晃其头部,避免加重其损伤。4.误吞异物和气管异物: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将玩具放在口内玩耍,同时禁止孩子玩项链、珠子、钉子、扣子等小物件,避免孩子接触到细小的危险物品,以防意外的发生。家长还应注意不要给太小的孩子吃豆子、花生之类的食物,孩子在吃饭时不要逗笑、跑闹,家长要紧密监护,以防异物误入气管,造成窒息。气管异物易造成窒息,应及时送医院处理,抢救不及时,也可死亡。家长平时应掌握一些基础急救常识,一旦意外伤害发生,应保持冷静、及时正确处理及求救。同时应加强日常对孩子的教育,识别并警惕可能造成危险的情况,如碰到突发事件应正确求救,不要因为帮助他人而导致自己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