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2022-10
一个伺机而动家族的自述—— 脊髓灰质炎,一个古老的病毒
我是脊髓灰质炎,大家也许很久没听到过我的消息了,不过最近我的大名又被提起,就在9月,美国纽约州因在废水中检出了我,宣布该州进入灾难紧急状态。而今年,英国伦敦也多次从污水样本中检出我的存在,为此还开展了10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加强活动。我的家族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早在古埃及的石碑上就描绘着一个右腿严重萎缩的祭司形象,这就是我们的杰作。我们主要通过污水和不洁的食物传播,经口腔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增殖,有时候会入侵神经系统,由于我更喜欢5岁以下儿童,我拥有了一个更为人熟知的代号“小儿麻痹症"。我还有一个超能力——隐身术:被我感染的人,高达90%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很难被发现,得以让我悄无声息地传播。只有少部分的人会出现发热、疲劳、头痛、呕吐、颈部僵硬和四肢疼痛,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在2-10天内恢复,只有极少数病例会发展为不可逆的瘫痪。长久以来,我仅在小范围内流行,直到19世纪末,随着人类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我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人员的流动和城市的扩大,得以让我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流行。20世纪上叶是我最辉煌的时候,每隔几年我就会在全球席卷暴发,再没有什么疾病比我更让父母们感到害怕了。美国著名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没能逃出我的魔爪,终身无法站立。我的疯狂很快引起了人类的反击,虽然至今人类尚未研究出治愈我的特效药,但是20世纪50年代,我的克星:脊灰灭活疫苗(IPV)和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相继研发成功。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把我列为继天花之后的头号狙击对象,我迎来了至暗时刻,在各国政府和卫生组织的努力下,随着广泛疫苗接种策略的实施,我的势力范围不断缩小,目前仅有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这2个国家还在我的“掌控"之下。但是只要一天不把我完全消灭,我就还有希望,只要人类稍微放松自己的武器——脊灰疫苗,我就会伺机反扑。
02
2022-10
预防心血管病,应该怎么吃?
心血管病作为我国致死致残的首要疾病,不仅造成极大的疾病负担,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心血管病危险性是对一个人未来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它们所致的死亡)的可能性评估。根据《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如果10年内得上述疾病的可能性≥10%,属于心血管病高危;或者年龄20~59岁的相对年轻人,终生得上述疾病的可能性≥32.8%,也属于心血管病高危。如果是心血管病高危,就需要积极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致死、致残疾病的发生。现有调查结果显示,饮食不健康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会通过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血压升高、血脂异常、体重增加、血糖升高等)的作用,影响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那要预防心血管病,应该怎么吃呢?《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的具体建议如下:(1)每天的膳食食物要多样,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2)同时注意每餐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通过饮食和运动保持能量平衡。(3)限制钠盐摄入: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烹饪时少放盐,控制烹调时和餐桌上的用盐量,逐渐降到世界卫生组织(钠盐5克/天)或中国营养学会(钠盐6克/天)的推荐量。另外,我国成年人膳食钾摄入不足、钠钾比偏高。可多食用富含钾的食物以增加钾的摄入量,尤其是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菌类、山药、马铃薯等。(4)保证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如深绿色、橘红色、紫红色蔬菜)应占1/2,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5)建议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适量食用鱼肉。每周吃鱼280~525克。(6)豆类和豆制品:大豆蛋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食用大豆或豆制品有助于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推荐经常食用豆制品,成人每天摄入大豆25克(相当于豆腐150克,或豆腐干45~50克)。(7)猪牛羊肉(红肉)相对于禽类和鱼肉(白肉)的脂肪含量较高,且多为饱和脂肪酸。红肉每天摄入应少于75克。(8)推荐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菜籽油、鱼等,尤其是具有心血管病高风险的个体需注意合理增加摄入量。(9)膳食胆固醇摄入的增加与血液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存在关联。为预防心血管病,对一般人群每日膳食胆固醇摄入不宜过多,对高胆固醇血症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建议每日膳食胆固醇摄入小于300毫克。(10)应注意日常饮食中食物品种的多样性,多吃粗粮、蔬菜水果、奶类、大豆等,适量吃动物性食物,控制盐、油、糖的摄入量。建议无心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病的成年人参考膳食营养建议(下表)。保持5个膳食习惯(蔬菜水果≥500克/天、鱼≥200克/周、豆制品≥125克/天、红肉75克/天、茶≥50克/月)中任意2个及以上,可预防成年人5.1%的心血管病发病。总的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循健康饮食的大原则。一、选材和制作的原则:自己做,少外食;多蒸煮,少油炸,少放盐;多新鲜(多吃新鲜食材),少加工(少吃加工食品)。二、食量的原则:饭吃八成饱。三、吃什么的原则:以杂粮、水果、蔬菜、豆类、坚果、植物蛋白、多脂鱼类为主。
27
2022-09
秋意渐浓,当心流感,需注意!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流行态势仍在持续,今年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出现夏季流感流行高峰,今冬明春可能会出现新冠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情况。自立秋以来,秋意渐浓,昼夜温差变大,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您,做好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关于流感的小知识,需知道!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危害较重的呼吸道传染病。根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通常,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暴发疫情。流感是如何进行传播的?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流感的易感人群有哪些?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具有高流感并发症风险的人群有婴幼儿、孕妇、老人以及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流感的症状有哪些?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流感的症状是临床常规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但由于缺乏特异性,易与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流感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诊断,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抗原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流感应该如何治疗?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诊。预防流感我们能做什么?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健康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挤兑。流感疫苗在我国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居民自愿接种。此外,日常防护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的感染和传播,包括:1.需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2.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强健体魄;3.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4.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去人群聚集场所;5.流感流行季节,落实晨午检制度,幼儿园、学校出现集体感染事件时,学校应尽早对患儿采取隔离措施,建议患儿居家休息,减少疾病传播。参考依据:《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2023)》
26
2022-09
世界老年痴呆日丨关注老人健康,守护爱的记忆!
“最近,家里老人对于刚说过的事情总是转眼就忘,说话语无伦次,脾气古怪,行为也异于往常,有时出现搞不清楚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的情况,这是怎么了?"如果出现类似情况,要引起重视了,可能是老年痴呆症的早期征兆。今天,是第29个“世界老年痴呆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疾病吧。01当前我国老年痴呆的患病情况如何?不容乐观。2021年5月中国老龄协会发布报告指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痴呆患者约为1507万之多,预计2030年患者人数将达到2220万。走失人口数据显示,每年走失老人约50万,多数为出现记忆障碍及确诊痴呆的患者。02老年痴呆其实就是“老糊涂了"吧?当然不是。老年期出现痴呆的病因很多,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为多见的类型,属于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而非衰老的必然结果。然而,很多家属发现老人出现症状,却不认为是生病,只认为是“老糊涂了"没必要就医,那就可能错过及早干预和治疗的时机。03对待老年痴呆症,正确的心态是什么呢?防病治病。尽管目前还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但提高认识、及早带老人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予以相关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延缓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减轻老人及家人的痛苦,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04既然要“防病",那疾病早期有哪些危险信号需要关注呢?1.记忆力日渐减退:早期表现为很快忘掉刚发生的事情;2.以往熟悉的事情也变得难以完成;3.语言障碍:说话或写的句子让人无法理解;4.搞不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5.判断力和理解力减弱;6.性格、情绪和(或)行为出现较明显改变;7.失去社交及做事主动性,甚至对曾经的爱好也没有兴趣。05那要如何预防老年痴呆呢?有关研究报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可以降低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健康的生活方式:1.适度运动;2.多用脑;3.培养兴趣爱好;4.健康饮食;5.戒烟限酒;6.多参加社交活动;7.保持乐观的心态。控制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保持健康体重,保持健康血压、血脂、血糖水平,降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卒中、抑郁症、听力损失等疾病风险,避免脑外伤,关注听力的改善等。他们变了,是因为生病了,变得越来越像需要我们照顾的“老小孩",甚至逐渐忘了我们是谁,我们要以最大的耐心关爱和照顾他们,像小时候我们受到的照顾那样。
26
2022-09
识别“预警信号”,向自杀说“不”!
刚过去的9月10日是第20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展现行动·创造希望"。全球每年有超过70万人死于自杀,58%的自杀发生在50岁以前,是15-29岁人群的第四位死亡原因。然而,通过政府、社会、社区和个人的努力是可以预防自杀的。自杀前有哪些预警信号?--自杀前是有征兆的,常见的预警信号包括:绝望、愤怒、无法控制地生气、需求报复、行事鲁莽或从事危险的活动,感觉陷入困境、无路可走,酗酒或吸毒增多,远离朋友、家庭和社会,焦虑、激越、无法入睡或一直睡觉,以及情绪剧烈变化。为预防自杀公众可以做什么?--花些时间去接触你社区里的人,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你可以通过表达关心来帮助别人获得希望,你不需要告诉他们该做什么或提供解决方案,只要腾出时间和空间来倾听他人讲述让他们感到痛苦或产生自杀想法的经历,就会有多帮助,简单的聊天也能够挽救生命,给那些正在痛苦挣扎的人带来希望。--留意你自己、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发生了什么,通过走近和接触,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周围什么人需要帮助。如果你注意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主动靠近对方并开始对话,通过走近和接触,我们可以鼓励那些有自杀念头的人走出来。每一个行动都可以连结一个人的生活和他们想要的帮助。预防自杀,让我们成为那束光,照亮那些在痛苦中前行的人。部分内容参考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