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23-09
“疾控主播说” 为您分享热点科普知识
“疾控主播说"栏目,通过邀请云南疾控专家团队,以主播身份结合热点时事进行话题讨论,为大众带来通俗易懂的知识科普。
12
2023-09
要注意!满6岁的小朋友还需接种白破疫苗
一般来说,家长们在儿童小的时候,对孩子接种疫苗的时间更为关注,随着孩子年龄增大,接种剂次减少后,大年龄段需接种的免疫规划疫苗往往会略有遗忘。在此温馨提醒:满6岁的小朋友们还需要接种白破疫苗。一、白破疫苗的作用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白喉、破伤风。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鼻、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导致呼吸障碍以及细菌外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破伤风杆菌常见于土壤中,当皮肤创伤时,破伤风芽孢可被带入伤口,破伤风杆菌在厌氧环境下可产生破伤风毒素,引起破伤风特有的肌肉强直、阵发性痉挛为主的症状,在发生皮肤创伤时,尤其是存在上述感染因素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二、白破疫苗怎么接种1.免疫程序在婴儿满3、4、5月龄及18月龄时,就接种了百白破疫苗,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当儿童满6岁时需接种一剂次白破疫苗。2.接种禁忌症(1)患有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或注射白喉或破伤风疫苗后发生神经系统反应者。(2)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发作期、发热儿童。(3)已知对白破疫苗的任何成分过敏者。3.接种后注意事项局部轻微红肿、疼痛、发痒,一般无需特殊处理,2-3天会自然消失。若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1
2023-09
世界预防自杀日|预防自杀,我们能做些什么?
自杀是一个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农村人群自杀率分别为3.59/10万和8.25/10万,自杀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的年轻人群的第一大死因。自杀,已从个人行为演变成威胁人类发展的一大隐患。如何有效预防自杀事件的发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到来之际,我们就来聊一聊,预防自杀,我们能做些什么吧!预防自杀,首先,我们要能识别自杀高风险人群。那么,如何识别自杀的高风险人群?对于易产生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如果能够及时对这些人群给予足够关注,发觉身边的“自杀线索",也许能挽救一条生命。抑郁症人群自杀的比例很高。有些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下降、自我评价下降、自卑心理等,这时如果没有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统、没有宣泄的途径,患者就会选择自杀。躁郁症患者也是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学习能力强,很聪明,没有问题出现时感觉生活五彩斑斓,但当出现躁郁情绪时,就可能会濒临崩溃,在临床上也是自杀的高发人群。在某一领域非常优秀的人才。他们通常是“完美主义者",这类人群往往不允许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出现任何小差错,长时间的压力较易产生自杀倾向。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群也是易产生自杀倾向的高风险人群。因为他们长期处在紧绷的、高强度的状态,而他们也往往没有发泄的出口,便可能采取极端的解决办法。另外,一些刚从重要部门退休的中老年人或患上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会出现“失能、失用"的心态,没有价值感。这样的人一时之间无法接纳衰落的自己,可能会采取极端的解决办法,出现自杀倾向。还有一类易产生自杀倾向的人群需引起大家注意——青少年。因为缺乏对生命的敬畏,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心理状态易受到家庭因素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且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不足,健康的生命观尚未形成,青少年是容易产生自杀倾向的高风险人群之一。这些高风险人群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加关注的对象,如果能在出现自杀倾向时及时干预,很多悲剧可能都不会发生。其次,及时发现自杀信号,可有效阻止发生自杀的悲剧。这些求救信号您注意到吗?在自杀行为实施之前,有自杀想法的人几乎都经历过挣扎、犹豫、求救、失望。WHO指出:大部分自杀行为发生之前都有一些警告信号。如能及时发现这些求救信号,就能给我们发现和预防自杀行为赢得时间和机会。如果有人跟您说:“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是个废物!"或者“我活得太痛苦了,没有我,他们会更幸福"...请您高度重视!他/她可能是向您求救,而不仅是需要一些简单的安慰。如果他/她上网搜索自杀方法、讨论自杀问题、或者问您“我死了你会怎么样?"之类的话题。千万不要以为是开玩笑,他/她是认真而又委婉地向您求救。如果有人向朋友分发自己心爱的物品,或者写下类似遗言的内容,说明他/她在告别,即将实施自杀行为。此时要立刻进行危机干预,每一分钟都生死攸关。再次,提供有效帮助能大大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帮助他们,这7点很重要!我们将之简称为“自杀预防七要七不要":◆要重视不要忽视;◆要讨论不要躲避;◆要理解不要说教;◆要帮助不要刺激;◆要陪伴不要独处;◆要保护不要隐瞒;◆要治疗不要等待。
05
2023-09
开学季,收心、防病、安全一样都不能少
眼下,各大院校、中小学、幼儿园也相继迎来了开学季,小朋友们齐聚一堂,安全、健康问题要时刻牢记于心,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完成繁冗的学业,同时学生能否安全、身心健康地成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那么孩子在返校之际,老师、家长及孩子个人要如何做好准备呢?以下几招教同学们元气满满地开启新学期。收心篇随着假期“余额不足",孩子有的突然开始失眠,有的出现肠胃问题或者没有原因的头疼,但检查却发现身体是正常的,这叫“开学综合征"找上门,教你这么“破":1.跟孩子一起检查暑期作业、查漏补缺;2.让起床、学习、休息时间的安排,尽可能接近上学时的作息时间,以帮助学生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开学模式;3.温故知新、制定计划。复习上学期学过的知识,帮助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新学期计划和目标;3.增加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注,加强亲子沟通,家长要做到“多倾听少说话"“不要做好坏对错的评判",特别是孩子向家长诉说他的烦恼时;4.准备合适的书包及学习用具,根据我国卫生行业标准《中小学生书包卫生要求》,孩子所背的书包重量不应超过其体重的10%,同时应买内含软垫的宽背带的双肩书包。防病篇1.校园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秋季开学是夏秋之交,是一年中气温变化的转折点,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水痘、新冠病毒感染等传染病常常“骚扰孩子"。家长要注意早晚适时增减衣物,同时密切关注孩子及自身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主动告知旅居史、接触史及身体异常情况,不要带病上学。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家长可带家里孩子去接种流感、轮状病毒疫苗,同时要配合学校做好儿童入托、入学前预防接种证查验,及时发现漏种疫苗并进行补种。学校应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的健康宣教工作。2.关注用眼健康、守护孩子“光明"的未来每年开学季,班上却多了几个戴眼镜的孩子,所谓近视,是“眼轴"变长了让图像不能成功聚焦在视网膜上。近年来,近视率高居不下,近视不仅会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会导致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失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注意:(1)学校应减少线上教学及作业时间,每天至少保证1小时的户外活动,孩子放学后家长也要争取每天至少1小时的户外活动。(2)为孩子们提供适宜的书桌椅(详见下表),并注意坐姿端正。(3)均衡营养、少吃甜食,近视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4)室内光线一定要充足,晚上孩子写作业或者看书时家里的台灯和房间的吊顶灯等背景灯须同时打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桌面的平均照度,才能起到预防近视,减轻视疲劳的作用。(5)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眨眼或揉眼,看东西眯眼睛,或反映看不清黑板,要尽早到眼科进行验光。(6)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屏幕单次时长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时长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屏幕学习时,观看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另外多吃含花青素的紫色系蔬果,如蓝莓、紫皮葡萄、紫薯等。3.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肥胖、提升免疫力学校里“胖墩儿"越来越多了,肥胖还容易导致孩子矮小和性早熟,甚至出现糖尿病等疾病。老师家长应多培养孩子的“食商",避免富贵病进校园,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五谷杂粮,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每天至少一袋奶,督促孩子每天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少吃油炸类、膨化类等食品,食物应多样化,每天超过12种,每周超过25种,均衡膳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饮食,就能帮助身体增强抵抗病毒的能力,如薯类、水果、豆制品、酸奶、深绿色和橙黄色食物等。4.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托幼儿童和小学生至少10小时,初中生至少9小时,高中生和大学生至少8小时。每天至少保证1小时户外阳光时间,把握好放学和放假的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尽可能接触自然光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和公交车。安全篇1.注意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及网络安全孩子面对外面的世界,毕竟多少会有些生疏。在开学前,家长应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如防溺水安全知识、面对陌生人怎么办、拦路抢劫怎么办等突发事件的处理。同时注意记住关键信息,如父母的电话、家庭地址和一些常用的报火警、匪警、医疗急救等电话。开学后,学校也应开展安全讲座及演练,包括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止欺凌、网络安全等各种安全知识,筑牢学生安全“防火墙"。2.注意食品安全各种重要节日都出现在9月,聚餐机会也增多,尤其对于吃货来说,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容易发生呕吐、腹泻等食源性疾病,同时夏秋季也是各类果实成熟的季节,因此不要随意采摘和尝试各种野果,避免食物中毒,应多吃应季水果;饭前便后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加工食物时生熟分开;瓜果蔬菜食用前应充分洗净、削皮或剥皮,注意食品安全。
18
2023-08
夏秋季,蚊虫猖獗,预防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也称日本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发热2天—3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并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在乙脑流行区,家禽、家畜的感染率很高,其中猪感染率高达100%,动物被传染后虽一般看不出有何异样,但血中病毒数量却很多,故猪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蚊子是传播乙脑病毒的元凶。蚊子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人、畜后,含乙脑病毒的血进入蚊体内,当叮咬另外的人或动物时,疾病就传播开来了。蚊子不仅能带着乙脑病毒越冬,还可将病毒传给蚊卵,使下一代蚊子也带有乙脑病毒。夏季来临,气温增高,雨量增多,适合蚊子生长,因而大量孳生。蚊子经叮咬人畜受到乙脑病毒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多,带病毒的蚊子再叮咬人,使人传染上乙脑的危险大大增加。因此,乙脑流行的季节性受蚊子活动季节的影响。位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中国,在蚊子孳生高峰的7、8、9三个月,是乙脑发病的高峰时期。怎样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做好防蚊、灭蚊和预防接种工作!乙脑是由蚊子传播的,因此,防蚊、灭蚊非常重要!冬季要做好室内大扫除,彻底消灭越冬蚊。春季以清除蚊虫孳生地、消灭蚊子幼虫为主,在池塘、稻田养鱼可吞食孑孓,填平洼地、清除积水可使蚊子失去孳生地。夏秋季更要注意防蚊!可使用各种杀虫剂灭蚊,不但居室灭蚊,猪舍也要喷药灭蚊,居室应安装纱门外窗,或使用蚊帐、蚊香以防蚊子叮咬。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手段!我国国家免疫规划乙脑疫苗有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共接种2剂次。8月龄、2周岁各接种1剂。乙脑灭活疫苗:共接种4剂次。8月龄接种2剂(间隔7-10天);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