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23-07
夏季谨防肠道传染病——把好入口关
入伏之后进入夏季最热时期,人们常因天气炎热而吃凉的食物来给自己降降温,各种自制饮料、水果、凉拌菜等也纷纷上场,在丰富人们味蕾同时增加了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可能。所以,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而这些疾病主要通过食物、水源、接触等途径引起传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一定威胁。为了提高大家对夏季肠道传染病的认识,下面将对其进行介绍。夏季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是各种病原(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感染导致的肠炎,这些疾病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严重情况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食物、水和日常密切接触。其中食物传播是最常见的途径,例如食用未煮熟的海鲜、生肉、未洗干净的蔬菜水果等。饮水导致的传播也较为常见,主要是饮用了受污染的水,如未经处理的自来水、河水、湖水等。接触传播则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或受污染的物品而导致疾病传播,例如用不清洁的手直接拿食物吃等。这些途径的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吃入病原体"才会导致感染发病,所以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要把好入口关。想要把好入口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前、用完厕所后、外出归来后等时刻,用清洁类用品(洗手液、肥皂等)和流动水彻底洗手。2、食用安全食品。选择新鲜、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生肉、海鲜等含潜在食源性病菌的食物。在外就餐时,尽量避免食用街边小摊等不卫生的食品。3、饮用安全水源。尽量选择煮沸后的自来水或瓶装水饮用,避免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4、注意居住环境卫生。保持住所、厨房、餐具、水杯等物品的清洁,并定期消毒。5、避免接触患者和污染物品。如有家庭成员患有肠道传染病,应与其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共用餐具、毛巾等物品。6、接种疫苗。根据医生的建议,及时接种相关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和伤寒疫苗。7、及时就医。如果出现肠道传染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如补充液体、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补充水分,避免过度用药。总结来说,肠道传染病是一种夏季常见健康问题,但通过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做好食物安全和保持环境清洁,切实把好“病从口入"关,我们还是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发病的几率。
06
2023-07
当“戊”之急,刻不容缓
爆炒猪肝、生腌血蛤、刺身拼盘......馋哭的泪从嘴角流出来。大快朵颐之后,如果出现发热、全身乏力、恶心、呕吐、厌油、肝区不适、尿色逐级加深等症状,那得赶紧就医,有可能是戊肝找上门了。作为病毒性肝炎中的老幺,戊肝常常不被重视。它是由戊肝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少数免疫缺陷患者感染后更可发展成慢性。戊肝常常因为不洁饮食传播,但也可通过血液、母婴、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过去10年,戊肝已从仅仅流行于欠发达地区的“穷人病",发展为分布于全球并造成重要疾病负担的“常见病"。大家需要重视戊肝,但无需谈“戊"色变。除了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洁饮食、避免和戊肝患者密切接触外,我们还有一大“法宝"——戊肝疫苗。2012年10月,我国在全球率先批准上市戊肝疫苗,接种对象为16岁及以上乙肝人群,并推荐用于戊肝病毒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如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妇女、老年人、学生或部队官兵、餐饮业人员、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等。戊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可联系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进行接种。
05
2023-07
猴痘知识看过来,做好防护莫恐慌
近期国外国内接连监测到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对于这个进入大众视野的新晋“网红",它究竟是何方圣神?接下来一起了解关于猴痘的相关知识。一、猴痘是什么?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猴痘病毒(MPXV)是双链DNA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猴痘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或60℃10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也可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实际上猴痘病毒并不陌生,猴痘病毒于1958年就在绿猴中被发现,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首例确诊的人类猴痘病例。2022年5月初以来,已有多个非流行国家发现多例猴痘病例,且已出现人际传播。二、猴痘传染源是什么?感染动物及猴痘病毒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三、猴痘临床症状有哪些?1、发病早期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2、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和结痂几个阶段。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3、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四、猴痘潜伏期有多久?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五、猴痘是如何传播的呢?近期全球疫情来看,病例主要是有多个性伴或无保护性行为的人,猴痘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但感染风险不仅限于性活跃的人群。人与人之间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六、易感人群有哪些?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但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任何与猴痘感染者密切接触的人都存在风险,与多个伴侣发生性行为的人群风险最大。七、得猴痘严重吗?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伴有HIV或性疾病的人群、年幼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株、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八、个人如何预防,减少感染风险?1、避免前往近期病例增长较快的国家或地区,避免与有猴痘样症状(皮疹、淋巴结肿大、发热)的人密切接触,尤其性接触。2、避免或减少高危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留意性伴健康状况,做好自我健康监测。3、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手部消毒液清洁双手。4、公共场合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不通风的密闭场所。温馨提示:若您发生过高危行为、接触过高危人群,出现皮疹、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流行病史。尽管2023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积极了解猴痘防控知识,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以保护自己和他人。参考来源:《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
26
2023-06
拒绝首先要了解,新型毒品必看
高考刚刚结束,多年寒窗,愿大家历经千帆,终将上岸。考试后,很多人会放松心情,需要注意的是,放松可以,切莫放纵。因为一个不小心,你可能就“染毒"了,它可能是一瓶“可乐",也可能是一块“巧克力"。科普时间到,面对“新型毒品"你知道多少?一、什么是新型毒品新型毒品,即“合成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这一类传统毒品而言的。鸦片、海洛因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而新型毒品是以人工化学合成为主的一类精神药品,它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抑制或致幻等作用。新型毒品有多种样式,多为片剂、粉末或液体,吸食方式多为口服或鼻吸,具有更强的欺骗性、隐蔽性和危害性。新型毒品会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造成长期、永久和不可逆的损伤,会导致心律失常、心脏功能受损、大脑缺氧,甚至猝死等。此外,部分新型毒品具有“助性"的作用,在聚会和娱乐场所容易滥用,“娱乐性"的假象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其“毒"的本质,导致迅速蔓延。数据显示,吸食新型毒品的人数已经超过使用传统毒品人数,控制新型毒品滥用形势日趋严峻。二、警惕这些“糖衣炮弹"新型毒品按药理作用分为四类,分别有中枢神经兴奋、致幻、抑制以及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瓶装“饮料"、可爱的彩色“糖果"、一枚小小的“邮票",甚至不起眼的“小树枝"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都可能是不法分子的精心伪装毒品,你敢信?兴奋剂:以甲基苯丙胺为代表的苯丙胺类,常见有冰毒,冰毒是一种无味或微有苦味的透明或纯白结晶体,毒性极强,故称之为“冰毒"。吸食后会出现强烈的生理兴奋、性欲亢进、幻觉等,成瘾者表现出妄想、好斗,从而引发暴力行为,个体的精神活动异常,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精神障碍。致幻剂:以LSD(麦角酰乙二胺)、氯胺酮(K粉)为代表,常见制品有“邮票"。“邮票"是LSD(麦角酰乙二胺)的俗称,是一种强烈的半人工合成致幻剂,是无色、无味、无嗅的液体,常吸附于印有特殊图案的吸水纸上,就像小孩的卡通贴纸或邮票,放在舌上或通过皮肤接触都可吸收入人体。仅100ug就可引发强烈的幻觉。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的制剂:以摇头丸、合成大麻为代表,常见制品有:“小树枝"、“香料"等。“小树枝"颜色呈黑褐色,外观似树枝,分成几段,混在香烟中吸食,使中枢神经兴奋,出现幻觉和暴力倾向,在幻觉作用下常常会引发各种自残、攻击行为、集体淫乱等,其危害性丝毫不亚于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抑制剂:以γ-羟丁酸、三唑仑为代表,制品有:“咔哇潮饮",曾因标榜不含酒精一度在全国年轻群体中“走红"。实际上,饮料中含有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γ-羟基丁酸",滥用会造成暂时性记忆丧失、恶心呕吐、头痛、反射作用丧失,甚至失去意识、昏迷及死亡。三、新型毒品与艾滋病海洛因等传统毒品主要通过共用注射器,经血液途径传播艾滋病,新型毒品与艾滋病的风险关联主要是通过性途径传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吸食新型毒品,在幻觉、极度的兴奋、抑郁等精神性情绪支配下,导致吸食者行为失控或失去意识等,从而发生未使用安全套、多性伴或群交等不安全性行为,增加艾滋病性病感染风险,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风险人群。而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感染风险同时以吸食者为桥梁,向他们的配偶、恋人和朋友等普通人群中传播和蔓延。为远离毒品,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颓废、堕落等负能量说不;对任何形式的毒品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盲目的好奇或者尝试,不要盲目相信自己意志力强,吸一口没事。要看到,现在的吸毒人员曾经也认为自己可以控制的,但最终结果都是坠入毒品深渊;尽量不要结识有不良习惯的人群;少去娱乐场所,拒绝陌生人赠送的香烟或饮料,脱离自己视野后的食物和饮料,不再食用;发觉不对、疑似被人下药时,应及时报警或向亲朋好友求助;如果不小心已经沾染上毒品,要立即去戒毒中心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千万不能一错再错的任由自己堕落下去,毁了自己的人生,也伤害了深爱自己的父母和亲人。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26
2023-06
高考后别急着“表白”,了解“艾”才能更好爱
2023年高考落下帷幕,走出“浴血奋战"的考场,学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向心仪的对象表白,压抑已久的情感终于得到释放,难免放飞自我。但!一定要注意,千万别放纵过头,追求爱的同时也要警惕藏在角落的黑手:艾滋病。近年来,青年学生中持续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全国每年报告超过3000例,性接触传播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特别是男男同性性行为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各位家长和学子们在关注高考成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关注青年学子的性健康,远离艾滋病。一、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使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愈药物。二、艾滋病传播途径(一)性传播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与感染HIV的同性或异性发生有体液交换的性交,可以导致HIV经性接触传播。性传播方式是目前全球最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同性性行为、异性性行为及双性性行为。(二)血液传播通过输入含有HIV的血液/血液制品或由于含有HIV的血液污染相关器械可造成HIV的传播。包括静脉注射吸毒、输入被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使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共用被污染的剃须刀和牙刷、文身、文眉等。(三)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妇女将病毒传染给其孩子称为母婴传播。如果采取有效的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这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一般性的握手、拥抱、接吻、共同用餐、游泳、共用马桶、电话以及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三、如何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拒绝婚前性行为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的重要阶段,迫于升学的压力,学子们对性健康的关注不足,性冲动和性欲望往往被压制。高考后压力被释放,学子们迫不及待的开始“表白"。在此,呼吁各位学子保持克制,拒绝婚前性行为。(二)远离不安全的场所,避免受到不法侵害远离KTV、夜总会、酒吧等娱乐场所,避免醉酒,在醉酒、意识不清的情况下,个人防护能力减弱,容易受到不法侵害并感染艾滋病病毒;远离毒品,不吃喝陌生人给的食品和饮料,避免误用新型毒品后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三)在发生性行为时,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与HIV感染状况不明的人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在不知道对方感染状况的情况下,任何一次性行为均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在发生性行为时,应全程正确使用合格的安全套,不仅能避免意外怀孕,也能有效地预防性病艾滋病。(四)暴露后预防,及时服用“后悔药"如果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一定要及时到当地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医院咨询,购买阻断HIV感染的“后悔药",72小时内服用有效,2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越早服用效果越好。四、及时检测和治疗,寿命不受影响发生未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后,应及时到当地疾控中心或医疗机构做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如果不幸感染HIV,应及时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目前我国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尽管不能治愈,但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规律地服药,HIV感染者寿命不受影响;HIV感染的女性,在妇幼保健机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母婴阻断,可以生育健康的小孩。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高考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树立自我保护的健康意识,以健康的身心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