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023-10
艾滋病基本再生数R0,你认识它吗?
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医生对传染病的防控就像医院的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疗一样,需要借助于重要的工具对传染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判断,比如临床医生会根据血压值、血糖值或者B超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患了什么疾病?是否严重?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传染病防控中,也是同样的思路,公共卫生医生也需要根据一些重要的参数和指标来判断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近年来,关于传染病的一些专业知识和字眼儿也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比如流调、监测等等,其中一个反映传染病传播强度的指标——基本再生数R0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对它也不再陌生。小编觉得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有必要了解这些知识的。艾滋病是我国防控的重大传染病之一,那么艾滋病的传播强度有多大呢?怎样更加直观的看到艾滋病的发展趋势?今天我们一起聊聊艾滋病的基本再生数!一、基本再生数R0是什么?R0表示在传染病发生初期,假设没有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除染病者外的所有人均视为易感者,即所有人均可能发生感染的时候,一个染病者在传染期内可能传染的人数。直白一点儿就是一个染病者在传染期内所传染的二代染病者的人数,表示染病者“繁殖"的速度。有学者对2009年之前我国艾滋病的基本再生数进行计算得到R0=1.52615(参考文献2),就可以认为在现有的防控措施下,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之外的人群均未采用任何预防措施而成为易感者的情况下,1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其传染期内可传播感染1.5人。对于艾滋病来说,由于传播机制和传播途径较为复杂,我们都知道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同性、异性)、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和母婴传播,不同的传播途径下也就有了不同的易感高危人群,而且在不同的防控措施力度下,基本再生系数也将有所不同。比如,有学者对当地在整合型防控措施实施下未来艾滋病的基本再生系数进行预测发现,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中的R0为0.2616(参考文献3),也就表明在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中,在现有防控措施的持续实施下,除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之外的该群体均为易感者时,可使0.26人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二、基本再生数大小预示着什么?基本再生数越大,意味着染病者具有更快的“繁殖"速度。通常R0=1作为传染病是否消亡的临界值,也是区分患者数量出现增长还是减小的界限。当小于1时,意味着一个染病者在传染期内能传染的最多人数小于1人,则传染病的流行会逐步消亡,反之若大于1,意味着一个染病者在传染期内能传染的最大人数大于1人,传染病将始终存在。基本再生数是判断传染病流行最“硬核"的指标,可以刻画传染病不加控制时内在的传播能力,提示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潜在规模,也能够为我们预防传染病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比如上述提及的当艾滋病的R0=1.5时,预示着艾滋病的传播将继续发生,感染人数将持续增加,而当R0=0.26时,则表示在有效防控措施下,在未来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中阳性人数将下降。三、怎样降低基本再生数?我们都知道,传染病的传播是染病者将病原体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染给易感者,这个过程能够传染的人数多少主要与三个方面有关:一是该染病者感染后的传染持续时间,持续时间越长,传染更多人的可能性更大;二是该染病者与易感人群每次接触时传染的概率,概率越大,传播的可能性就大;三是该染病者与易感人群接触频率,接触频率越高,传播的可能性就大。比如:艾滋病是一种终身不能够治愈的慢性传染病,因此,传染期持续时间会很长,也就意味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会“终身"具有传染性,我们此时为了控制住艾滋病,降低艾滋病的R0,就需要在另外两个影响因素上下功夫了:首先是传染的概率,即传染的可能性大小,降低每次接触的传染可能性,有效安全套使用、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eProphylaxis,PrEP)和有效抗病毒治疗(TreatmentasPrevention,TasP)均是降低接触传染可能性的有效措施;其次是减少与易感者接触的频次,降低无保护性行为发生频率、洁身自好都可以为降低艾滋病R0贡献一份力量。参考文献[1]Anintroductiontoinfectiousdiseasemodelling[M].editionone.UnitedState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10,28-34.[2]曹慧,豆智慧,刘霞等.抗病毒治疗对HIV传播的基本再生系数的影响[J].数学建模及其应用.2012;1(1):33-37.[3]林丹丹,新疆乌鲁木齐市三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动力学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20.[4]WANGJJ,REILLYKH,LUOJ,etal.DynamicmathematicalmodelsofHIV/AIDStransmissioninChina[J].NationalMedicalJournalofChina,2010,123(015):2120-2127.
13
2023-10
防治校园欺凌,家长和学生应如何应对?
防治校园欺凌,家长和学生应如何应对?近日,大同市大成双语学校发生未成年人欺凌事件,再次唤起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青少年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校园欺凌给孩子带来的伤痛可能会伴随他的一生,为未成年人筑牢防欺凌的保护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一样吗?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发现孩子遭遇了校园欺凌,我们应该怎么办?……校园欺凌的界定2020年,我国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认为,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既包括直接欺凌也包括间接欺凌。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内外发生的,可能造成受害者身体、心理、性等方面伤害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的常见表现形式包括身体暴力、情感或心理暴力、性暴力和欺凌。校园欺凌不等同于校园暴力。校园暴力包含校园欺凌,且校园欺凌是最常见的一种校园暴力。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l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难听的外号、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l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l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l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的精神暴力行为。l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精神暴力行为。面对欺凌,家长怎么做?家长在处理孩子间的矛盾时,应保持中立态度,不要让自己的想法先入为主。家长不要将关注点放在孩子是否被欺负了,因为孩子的想法会受到家长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低龄儿童遇到冲突时,往往行动先于语言,抢、夺、推搡等,家长应该明确这并不代表孩子行为不端。但要将孩子间的矛盾与暴力行为相区分。对于真正的暴力,家长要进行干预,无条件站出来保护孩子。而面对孩子与同伴间的冲突时,家长应该教会孩子自主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战胜冲突带来的挫折,而不是取而代之或者替孩子“讨回公道"。家长可以参考他们的“高宽教育"解决冲突六步法:第一步,面对孩子间的冲突,家长首先应保持平静,制止孩子去伤害别人。当孩子讲述欺凌发生的情形时,请保持冷静,倾听并作出回应,让孩子知道这个情况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父母都会给予孩子精神支柱。第二步,认同接纳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表达他们的情绪,不对孩子的情绪加以评判。对孩子表达共情,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号:他所描述的事情并不是成长过程中的“常态",你对于他所遭受的事情非常痛心。面对孩子遭受欺凌后出现极端情绪,家长要宽容对待,不给孩子带来二度伤害,并表达父母绝不抛弃孩子。第三步,搜集信息,询问“有什么问题",而不要问“为什么",让孩子具体地表达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告诉孩子感谢他有勇气告诉你这件事,同时向他表明,只有他愿意谈这件事情,父母才有机会帮助他。并表示感谢孩子的信任。第四步,重述问题,如“因此,问题是……",家长应保持中立,不应偏袒任何一方。鼓励孩子建立支持性、有益的人际关系,对校园欺凌产生缓冲作用。第五步,询问孩子如何解决,并一起选出一个办法,如“那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借此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第六步,需要时给予后续支持,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执行解决方案。如果事态超出孩子的应对能力,家长应采取行动,与学校和老师进行沟通。面对欺凌,孩子如何自保?第一,培养孩子审时度势的能力。比方说,同学们相处这么长时间,每位同学是什么形象,什么性格?这些你得有谱。哪些是点火就着的,你肯定要清楚。对于这样的同学,起码是不是应该敬而远之啊?除非,你有一套能够完全保护好自己的方式,或者说你知道怎么与他相处。有的孩子确实能跟人打成一片,但有的气场不强,就要学会保护自己,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第二,突发情况下,告诉孩子,目标不是告诉老师就代表我无责,而是不挨打。假如对方气势汹汹,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跑为上计。第三,信任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你随便推开一个老师办公室的门,我就不信他有胆儿敢追到办公室打你。第四,告知家长。不管遭遇了怎样的恐吓,都要告诉家长,不要自己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应对校园欺凌,除了引导外,我们也需要法律的保护,让悲剧不再发生。部分与校园欺凌有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下列监护职责:(二)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三)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九)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合理管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学校应当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欺凌发现和处置的工作流程,严格排查并及时消除可能导致学生欺凌行为的各种隐患。让我们共同努力,对校园欺凌说“不"愿所有孩子都被温暖对待!
11
2023-10
认识核素之“钋-210”
好莱坞大片中总会出现这样的桥段,前特工在某国中毒身亡,该事件被指与在死者体内发现的放射性钋元素有关。究竟钋元素是什么?它怎样引致死亡?钋-210是什么?钋(polonium)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符号是po,原子序数为84,它是呈银白色的金属。现时已知道钋元素有25个同位素,它们的质量数由192至218,钋-210是当中显着的一个同位素,具放射性特征,会释出放射性阿尔法粒子。其半衰期很短,只有138天。哪里可以找到钋-210?地壳内含有非常低浓度的钋元素。1898年居里夫妇在处理铀矿时发现钋元素,居里夫人为纪念自己祖国波兰(拉丁文:polonia),把这种新元素定名为钋。钋-210是钋元素的一个同位素,在所有自然环境中,例如泥土、大气以至人体都可以找到极少量钋210。烟草上的茸毛含有微量钋-210,主要是来自土壤和烟草使用的磷肥。由于来源缺乏,商业用的钋210是在核反应堆人工制造的。钋-210可以应用在哪些工业程序?钋210可消除机器所生成的静电、去掉照片底片和摄影机镜头上的污尘及在太空工业上为恒温发电机提供热能。钋-210对身体有什么影响?钋-210释放的阿尔法粒子穿透能力很弱,人类的皮肤或一张纸已能隔阻它,粒子经照射影响人体的机会很微,不过由于它的电离能力很强,如果人类吸入或进食含有钋-210的物质,其释放的阿尔法粒子就能直接破坏内脏细胞,即使所吸收的分量不多,也会损害身体健康,急性高剂量阿尔法辐射可以引致“辐射中毒"。什么是“辐射中毒"?“辐射中毒"即是生物身体暴露在辐射中而出现病征。一般是指在一个短时期内吸收到大剂量辐射,引致生物组织生成化学变化,破坏细胞的功能及新陈代谢,伤害生物机能。辐射对生物的损伤有潜伏期,急性效应可以在几小时到几天内出现,而远期效应可能在几年以后才出现。而生物内不同器官对辐射亦有不同的敏感度,病变过程快慢不一。多少分量的钋-210可以致命?一般而言,在极短时间内吸收到大约4希沃特(sv)辐射剂量,可以致命。在进食或吸入1贝可(bq)放射性活度的钋-210以后,可以分别吸收到0.51微希沃特(μsv)和2.5微希沃特(μsv)辐射剂量,而每克钋-210有1.66×1014贝可的放射性活度,故此如果进食了大约5×10-8克或吸入大约1×10-8克的钋-210,就会吸收到4希沃特(sv)辐射剂量,可能引致死亡。
09
2023-10
电磁场与公共卫生:静电和磁场
在若干工业中越来越多地使用静电场技术,例如在医疗中使用磁振造影(MRI),交通系统使用直流电(DC)或静磁场,以及高能量物理研究设施。由于静电场的场强度增强,从而与身体产生的各种相互作用也有可能增强。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的国际电磁场计划最近审查暴露于强静电场的健康影响并强调对医务工作人员和病人(特别是儿童和孕妇)以及产生强场磁体工业中的工人采取公共卫生保护的重要性(环境卫生标准,2006年)。静电磁场电和磁场系由诸如地球磁场、雷暴和使用电等现象产生。当这种磁场不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时它们被称为静态,所具有的频率为0赫兹。在大气中,静电场在晴天、特别是雷阵雨时自然产生。摩擦也有可能分离正电和负电而产生很强的静电场。它们的强度以每米的伏特单位(V/m),或以每米千伏特(kV/m)衡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历过接地物体的放电或例如从地毯上走过时由于摩擦而使毛发竖起的现象。使用直流电是产生静电磁场的另一个原因,例如铁路系统使用直流电,电视和计算机屏幕带有阴极放射管。静电磁场以每米具有的安培单位衡量(A/m),但是通常以相应的电磁感应单位特斯拉(T)或毫伏特斯拉(mT)表示。地球表面的天然地磁场幅度在0.035-0.07mT之间不等,它可被某些动物察觉,用其指导方向。在使用直流电的地方即会产生人为的静电磁场,例如在电车或诸如铝生产和气焊等工业操作程序中。这些电磁场的强度可超过地球天然磁场的1000倍。最近的技术创新导致使用比地球电磁场强10万倍的磁场。它们用于研究和医疗设施,例如提供脑和其它软组织三维影像的核磁共振。在常规临床系统中,被扫描的病人和机器操作者可能暴露于幅度在0.2-3T的强磁场中。在医疗研究应用中,高达约10T的较强磁场用于病人全身扫描。在静电磁场方面开展的研究极少。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表明,只存在着与身体毛发运动和因电火花引起的不适有关的即刻影响。尚未有效地研究静电磁场造成的长期或延迟效应。健康影响对静电磁场来说,即刻影响只有在磁场内产生运动才可能发生,例如一个人的运动或身体内部的运动,例如血液流动或心脏跳动。一个运动在强度超过2T磁场中的人能够感到眩晕和恶心,有时候口中有金属的味道并有视闪烁感。尽管这些感觉是暂时的,但是这种效应可能对进行精细程序的工作人员有安全影响(例如外科医生在核磁共振室进行操作)。静电磁场对血液中的运动电荷,例如离子施加压力,在心脏和主要血管周围产生电场和电流,这种情况可轻微阻碍血的流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轻微改变心跳率到增加不正常心脏节率(心率不齐)的危险,这可能对生命有威胁(例如心室纤维颤动)。然而,这种类型的即刻效应仅在磁场强度超过8T时才可能发生。目前不能确定即便是暴露于毫伏特斯拉范围的电磁场是否对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因为迄今尚未有效地开展流行病学或长期的动物研究。因此,静电磁场对人类的致癌性目前尚无法进行分类(IARC,2002年)。国际标准国际非电离辐射保护委员会致力于静电磁场的暴露问题。对于职业暴露来说,目前暴露限值的根据是避免在一个静电磁场中运动时产生眩晕和恶心的感觉。建议的限值是在工作日中职业暴露为200mT的时量平均值,最高限值为2T。一般公众的连续暴露限值为40mT。静电磁场影响植入的金属器件,例如身体内的起搏器,这可造成不利的直接健康影响。建议植有心脏起搏器、铁磁植入器和植入电子器件的人回避超过0.5mT的静电磁场。此外,还应注意防止因金属物件突然被超过3mT磁场的磁体吸引而造成的伤害。世界卫生组织的反应世界卫生组织一贯积极评估暴露于频率从0至300赫兹的电磁场(EMR)l产生的健康问题。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2002年评估了静电磁场的致癌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电磁场计划最近对于这些磁场开展了一项全面的健康风险评估(环境卫生标准,2006年),在评估中确定了知识方面的空白。评估产生了一项今后几年的研究议程,为今后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信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科学文献提供了新证据时对标准进行审议。国家当局能够做什么?尽管从使用静电磁场中能获得巨大益处,特别是在医学方面,但是必须适当地评估暴露于静电磁场可能产生的不利健康影响,从而使真正的风险和益处能够得到评估。要完成要求的研究工作需用若干年。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国家当局制定规划,既保护公众也保护工作人员避免可能因静态场造成的不利影响。就静电磁场而言,由于主要影响是来自对身体放电产生的不舒服,提供有关暴露于大型电厂和如何避免它们的信息就已足够。对于静磁场来说,因为目前缺乏有关暴露的可能长期或延迟效应的信息,有理由采取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限制工人和公众对它的暴露。世卫组织建议各国当局采取下述措施:*采纳有科学依据的国际标准以限制人类暴露。*通过与可能产生巨大风险的磁场保持一定距离,关闭磁场或诸如职员教育计划进行管理控制等措施对工业和科学上使用磁场采取保护措施。*考虑对磁场强度超过2T的磁振造影(MRI)器械许可证的颁发,以便确保实施防护措施。*资助关于填补对大众安全的知识方面空白的研究。*对磁振造影设备和数据库进行投资以收集有关工作人员和患者暴露的健康信息。
09
2023-10
核辐射知识要点
1.早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早期是指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的1~2天内,对人员可以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其中呼吸道防护是用干或湿毛巾捂住鼻子的行动,可防止或减少吸入放射性核素。服用稳定性碘能防止或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后在甲状腺内沉积。2.中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相当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地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还应该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贮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对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3.睌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在事故晚期(恢复期)面临的问题是: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污染食品的食入和再悬浮物质的吸入引起的内照射。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4.一旦出现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应该怎么办?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应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与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迅速采取必要的保护自己的防护措施。例如可以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应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根据地方政府的安排实施有组织、有序地撤离。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切忌不能迎着风,也不能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采取呼吸防护,包括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过滤放射性粒子。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性污染。防止食入污染的食品或水。出现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5.什么情况下采取隐蔽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就是主要防护措施之一。大多数建筑物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吸入剂量约降低一半。隐蔽一段时间及烟羽通过后,隐蔽体内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会上升,此时进行通风是必要的,以便将空气中放射性浓度降低到相当于室外较清洁的水平。因而对持久的释放而言,隐蔽的防护效果较差。隐蔽时间一般认为不应超过2天。6.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就需要采取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所致剂量减少约90%。体表的防护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对已受到或可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方法简单,只要告诉有关人员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要防止将放射性污染扩散到未受到污染的地区。7.“服碘防护"指的是什么?当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将含有非放射性碘的化合物作为一种防护药物分发给居民服用,以降低甲状腺的受照剂量。8.什么情况下服用稳定性碘?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人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使这个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此时服用稳定性碘就可减少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的碘。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就能阻断90%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仍可使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00毫克碘,对孕妇和3~12岁的儿童,服用量为50毫克,3岁以下儿童服用量为25毫克。9.服用稳定性碘应注意什么?对出生后一个月内的新生儿,稳定性碘服用量应保持在有效的最低水平。对有些人,例如,甲状腺有结节者,突眼性甲状腺肿已经治愈者,曾接受过放射性碘治疗者,甲状腺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甲状腺单侧切除者,有亚临床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对碘过敏者,某些皮肤病(痤疮、湿疹、牛皮癣)患者等,应慎用或不用稳定性碘。10.碘片(ki)能防辐射吗?它是如何防辐射的?应该服用多少量?生理学上,人体碘的主要来源是甲状腺的吸收,甲状腺靠碘来产生甲状腺激素。ki是稳定性碘,它可以使甲状腺内的碘饱和从而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切尔诺贝利的经验表明,放射性碘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主要因素,它导致超过5000个儿童甲状腺癌病例的发生,受照人群的年龄均在0-18岁之间。因此,碘化钾分配的首要对象是幼儿和怀孕妇女。碘片不能保护来自于体外的放射性和被身体吸收的除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质。这就是为什么碘甲状腺阻断在多数场合将与其他防护措施(如隐蔽待于室内、关闭门窗等)综合使用。接触放射性碘可导致甲状腺癌显著增加,特别是幼儿。吸入和食入的放射性碘在甲状腺中蓄积。在暴露前预防性服用碘化钾,可防止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并降低甲状腺癌的长期风险。为了充分发挥稳定碘对碘甲状腺阻断效果的作用,需要在受照前或者受照后尽快服用稳定碘片。即使在事故后几小时,通过服用仍然可以阻止甲状腺对50%碘的吸收。为了防止吸入放射性碘同位素,通常一片剂量的稳定碘就足够了,它可以起到24小时持续保护作用,在含放射性碘同位素的烟云来袭时对甲状腺起到了充分的保护作用。然而,在长期持续性释放状况下,则有可能出现重复照射的情况。再次强调,只有在暴露于放射性碘之前就服用碘化钾,才能起到最佳的保护作用。11.什么情况下应控制食物与饮水?当食品和饮水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水平时应禁止或限制食用或饮用这些受污染的食物和饮水。国家标准将食品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消费食品,一类是牛奶、婴儿食品和饮水;对不同核素分别规定了需采取干预行动的浓度水平。12.什么是放射性?放射性的发现,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最早发现放射性的是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1896年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矿的荧光现象时发现铀盐矿发射着类似x射线的穿透性辐射。两年之后,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从铀矿中发现了另一个能发射射线的新元素——钋,四年后她又发现了镭,居里夫人建议把物质能够自发发出射线的性质称之为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核素被称为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发射出放射线后将变成新的同位素,新同位素可能是放射性同位素,也可能是稳定同位素,而这一过程则称为放射性衰变。13.正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受到哪些辐射照射?来自天然辐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平均约为2.4msv,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的为0.4msv,来自地面γ射线的为0.5msv,吸入(主要是室内氡)产生的为1.2msv,食入为0.3msv。可以看出氡是最主要的照射来源。14.人们的哪些活动也有放射性?人类的很多活动都离不开放射性。例如,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25msv/年。戴夜光表每年有0.02msv;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约0.01msv;每天抽20支烟,每年有0.5-1msv;一次x光检查0.1msv等等。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应用中发现,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致病、致死。剂量越大,危害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