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2023-06
高考后别急着“表白”,了解“艾”才能更好爱
2023年高考落下帷幕,走出“浴血奋战"的考场,学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向心仪的对象表白,压抑已久的情感终于得到释放,难免放飞自我。但!一定要注意,千万别放纵过头,追求爱的同时也要警惕藏在角落的黑手:艾滋病。近年来,青年学生中持续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全国每年报告超过3000例,性接触传播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特别是男男同性性行为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各位家长和学子们在关注高考成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关注青年学子的性健康,远离艾滋病。一、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使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愈药物。二、艾滋病传播途径(一)性传播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与感染HIV的同性或异性发生有体液交换的性交,可以导致HIV经性接触传播。性传播方式是目前全球最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同性性行为、异性性行为及双性性行为。(二)血液传播通过输入含有HIV的血液/血液制品或由于含有HIV的血液污染相关器械可造成HIV的传播。包括静脉注射吸毒、输入被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使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共用被污染的剃须刀和牙刷、文身、文眉等。(三)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妇女将病毒传染给其孩子称为母婴传播。如果采取有效的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这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一般性的握手、拥抱、接吻、共同用餐、游泳、共用马桶、电话以及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三、如何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拒绝婚前性行为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的重要阶段,迫于升学的压力,学子们对性健康的关注不足,性冲动和性欲望往往被压制。高考后压力被释放,学子们迫不及待的开始“表白"。在此,呼吁各位学子保持克制,拒绝婚前性行为。(二)远离不安全的场所,避免受到不法侵害远离KTV、夜总会、酒吧等娱乐场所,避免醉酒,在醉酒、意识不清的情况下,个人防护能力减弱,容易受到不法侵害并感染艾滋病病毒;远离毒品,不吃喝陌生人给的食品和饮料,避免误用新型毒品后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三)在发生性行为时,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与HIV感染状况不明的人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在不知道对方感染状况的情况下,任何一次性行为均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在发生性行为时,应全程正确使用合格的安全套,不仅能避免意外怀孕,也能有效地预防性病艾滋病。(四)暴露后预防,及时服用“后悔药"如果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一定要及时到当地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医院咨询,购买阻断HIV感染的“后悔药",72小时内服用有效,2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越早服用效果越好。四、及时检测和治疗,寿命不受影响发生未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后,应及时到当地疾控中心或医疗机构做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如果不幸感染HIV,应及时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目前我国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尽管不能治愈,但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规律地服药,HIV感染者寿命不受影响;HIV感染的女性,在妇幼保健机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母婴阻断,可以生育健康的小孩。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高考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树立自我保护的健康意识,以健康的身心迎接美好的未来。
19
2023-06
近视防控三十问答
为科学指导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回答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常识类、预防类和干预矫治类问题,第二届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研究提出经广泛征求并采纳相关专家意见的《近视防控三十问答》。常识类一、什么是近视?正视眼是指5米远以外的平行光线入射调节放松的眼球,通过眼球光学系统清晰成像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正常的眼光学系统取决于眼球的屈光力和眼轴长度等参数的匹配。近视是指5米远以外的平行光线入射调节放松的眼球后,通过眼球光学系统,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像,其主要原因是眼轴过长,或者眼的屈光力过大,或者眼轴与眼的屈光力等其它光学参数失去匹配而造成。2021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将近视分为近视前期、低度近视和高度近视。若近视度数高,同时伴有眼底结构和功能损伤性改变,则称为病理性近视。二、近视有什么危害?近视主要表现是看远不清楚,同时容易导致眼睛干涩、视物疲劳、眼球凸出等问题。近视若进展很快、度数很高,可能会增加引起眼部及眼底并发症几率。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视,则子女高度近视的风险也相应会增加。若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将影响当代和未来人口质量,未来我国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行业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力将面临巨大缺口,直接威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三、近视的现状是什么?当前,近视人口的快速增加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呈高发、低龄化趋势。四、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用眼健康?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光线,光照使用不合理会给孩子眼睛带来不良的影响。家长应将孩子书桌放在室内采光最好的位置,白天学习时充分利用自然光线进行照明,要注意避免光线直射在桌面上。晚上学习时除开启台灯照明外,室内还应使用适当的背景辅助光源,以减少室内明暗差,使桌面局部光线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台灯要有灯罩,摆放在写字手的对侧前方,光源不要直接照射眼睛,避免眩光。平时不要在直射阳光或暗弱光线下读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或趴在桌上看书;不要边走边看书,或者在晃动的车厢里看书;不要用太细的铅笔,写太小的字。握笔时,手指尖不能距离笔尖太近。五、什么是远视储备?它对于防控近视有什么意义?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眼球为远视状态,这种生理性远视称为远视储备。随着生长发育,儿童青少年眼球的远视度数逐渐降低,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儿童到12岁后才由远视眼发育成正视眼。远视储备是用来监测屈光度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过早过多的近距离用眼,一些儿童青少年在6岁前即已消耗完远视储备,其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正常情况下,6岁儿童应当有+1.0—+1.5D的远视储备。多带孩子在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可以有效地保护远视储备。六、偶尔出现视物不清,需要到医院检查吗?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或近距离用眼时,眼部肌肉会持续处于紧张工作状态,可能会导致短时间内视物不清。若仅偶尔出现这样的症状,并且没有其他不适感觉和变化,可先通过向远处(>5米)眺望或到户外散步休息,放松调节。若无改善,或伴有视野缺损、黑矇等症状,则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应检查和处理。七、长时间读书写字,会容易近视吗?研究表明,在儿童青少年视觉发育期,高强度近距离用眼是造成整体人群中近视高发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用眼距离越近,时间越长,眼的负荷就越重,对眼睛的伤害也越大。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调节紧张状态,我们的眼部肌肉就会发生痉挛现象,诱发近视产生。在看书学习时要注意适时休息,中小学生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最长不超过40分钟,年龄越小的孩子,持续用眼时间建议越短。八、出现哪些现象,要警惕出现近视问题?当孩子反映看近清楚、看远模糊,或家长观察到孩子有眯眼视物、频繁眨眼、习惯性揉眼、皱眉、歪头视物等现象时,应及时带其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眼科检查,可选择通过散瞳验光查清楚远视储备,查明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作出精准诊断。如果确诊为近视,应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的干预和近视矫治。九、如果近视了,一定要配戴眼镜吗?确定已经近视,要去专业机构检查矫治。一般近视度数75度以上,裸眼视力低于4.9,建议配戴合适的眼镜。对于75度以下的人来说,可以在有需求的时候配戴眼镜。是否戴镜,需结合专业检查后确定。十、长期戴眼镜会使眼睛变凸吗?导致眼睛变凸的原因是近视,近视度数增加,眼轴增长,使眼球看起来凸出。变凸不是因长期戴眼镜引起的。发现戴上眼镜后,眼睛看上去有些变形,是因近视镜片存在一定的像的缩小作用引起的。十一、过了18岁以后,近视还会增长吗?一般情况下,近视度数随儿童生长发育逐年增长,至18岁左右趋于稳定,但存在个体差异,尤其是现在电子产品使用较多,部分人成年后近视度数依然可能增长,需要到医疗机构进行眼病如青光眼、病理性近视的排查。病理性近视存在度数终生增长的可能性。十二、父母近视,孩子一定会近视吗?父母都近视的孩子不一定会近视,但近视的风险大大增加。有关研究表明,同等条件下,与父母都不近视的孩子相比较,父母中一方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概率高2.1倍;父母双方都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概率就增长到了4.9倍。概率增加不代表一定会发生近视,如果后天视力保护做得好,有助于降低近视发生的概率。近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即使父母双方均不近视,在后天用眼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孩子也可能会发生近视。十三、高度近视要注意什么?有什么危害?高度近视不仅影响眼睛外观,因眼轴延长,造成眼球凸出,还会发生眼球壁变薄,导致眼球结构发生病理改变。高度近视者配戴的框架眼镜镜片厚重。高度近视眼容易伴随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比如视网膜脉络萎缩、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变性、黄斑前膜、白内障、青光眼等。高度近视伴随眼底并发症的发生,即病理性近视,是导致不可逆盲和低视力的主要疾病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注意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十四、开启手机“护眼模式"就可以长时间使用了吗?“护眼模式"是通过调节手机屏幕的色温和亮度,把屏幕的光谱调到偏黄色的暖色系,减少屏幕发出的蓝光,让屏幕相对来说没那么刺眼。而手机等电子产品对于眼睛最大的伤害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产生的视疲劳。因此,手机等电子产品即便开启了“护眼模式",但长时间使用,并不会产生想象中的护眼效果,更不能防控近视发生。预防类十五、为什么多参加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科学证明,户外活动时间与屈光度数、眼轴长度呈显著相关,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最有效、最经济的近视防控方法。一般建议每天户外阳光下活动不少于2小时,或者每周累计达到14小时。户外活动的关键是“户外",而不是活动内容、方式和强度等。即便是阴天,户外活动也有视力保护效果。十六、阅读学习时,什么样的姿势是正确的?持续、近距离用眼易诱导近视形成。学习阅读时,要保持合理近处用眼距离,建议大于30—40厘米用眼,相对越远对眼睛越好。书写姿势建议做到“一尺一拳一寸",即眼与书本的距离要保持一尺以上,身体与课桌之间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握笔时手指尖和笔尖要保持一寸的距离。连续用眼20分钟,建议休息远眺几分钟,即“3个20",阅读等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向20英尺外(约6米),抬头远眺至少20秒以上。十七、传统穴位眼保健操有什么作用?传统穴位眼保健操是根据中医的推拿、穴位按摩,结合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一种按摩疗法。可以通过按摩眼部周围的穴位和皮肤肌肉,达到刺激神经,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松弛眼部肌肉,缓解眼睛疲劳的目的。做操时,注意清洁双手,找准穴位,力度到位,以感觉到酸胀感为宜。临床研究表明,做眼保健操相比不做眼保健操可以减少调节迟滞,改善主观视疲劳感受,有助于控制近视。十八、为什么学校要进行每年两次的视力监测?中小学生正处于眼屈光发育的敏感期,绝大部分近视眼都是在这个时期内发生、发展的。中小学生的视力健康状况和相关眼屈光发育指标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必须实施全过程视力健康管理,通过定期监测,为其建立眼屈光发育档案,并确保档案记录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才能综合分析、评估干预效果,为改进干预方案提供更为科学、精准的依据。早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预防、延缓近视的发生或发展,尽量避免成为高度近视,让孩子们的视力健康得到持续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十九、使用电子产品要注意哪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屏幕较大且分辨率较高的电子产品,并尽量远距离观看。建议的优先顺序为投影仪、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最后为手机。观看电视时,眼睛应距离电视屏幕3米以上或6倍于电视屏幕对角线的长度。观看电脑时,眼睛离电脑屏幕的距离应大于50cm(约一臂远),观看手机的距离不小于40厘米。自觉控制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减少非学习目的的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建议0—3岁幼儿禁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3—6岁幼儿也应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二十、如果长时间用眼感觉眼睛干燥、疲劳,应该怎么办?看手机、电视或者电脑时间不能过长,如若感觉到眼睛不适,可以休息或眺望远处。保持合适的室内温度和湿度,多眨眼睛让泪液充分湿润眼睛。热敷是缓解眼睛干燥和疲劳的有效方法之一,若干眼严重,可用人工泪液缓解症状或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视力、屈光度检测,必要时进行眼表功能分析,明确原因,对症干预。二十一、市场上有很多护眼贴、防蓝光眼镜等,对保护视力有用吗?护眼贴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虽然使用之后可以让眼睛变舒服,但目前尚没有相关研究表明眼贴具备防控或者治疗近视的功效。当然任何与健康相关的用品和仪器使用都需要谨慎,以免不当操作造成的不良后果。蓝光是指可见光中能量较高、最接近紫外光线的部分,生活中的蓝光大致可以分为自然蓝光(来源于太阳光)和人造蓝光(来源于电子屏幕、白炽灯、LED灯等人造光源)。目前,防蓝光与改善近视是否有关,尚无科学证据。即使戴用了防蓝光眼镜,在过度用眼后,眼睛照样会疲劳干涩、酸胀等。二十二、吃什么对眼睛好?建议均衡饮食,少吃甜食、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注意多样化饮食,引导孩子多吃水果蔬菜,摄入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也可适量食用胡萝卜、蓝莓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二十三、熬夜会影响视力健康吗?充足的睡眠,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十分重要。有研究表明,睡眠对近视发生发展也存在一定影响。正常的昼夜节律对人类的眼睛发育有着重要作用,睡眠紊乱可能会扰乱或中断控制眼球正视化生长过程的调控机制。在园幼儿、小学生每天睡眠不低于10小时,初中生睡眠不低于9小时,高中生睡眠不低于8小时。干预矫正类二十四、现在临床上常用的矫正和干预近视的方法有哪些?以下方法具有比较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①框架眼镜:单光眼镜(用于近视矫正)、特殊光学设计的框架眼镜(矫正并延缓近视进展);②接触镜: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特殊设计的软镜,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镜),因接触镜与人眼表面相互接触或作用,需特别关注安全监控;③药物: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目前可使用经国家及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院内制剂,由医生处方),低龄儿童使用或长期使用,需关注其安全性。二十五、散瞳会伤害眼睛吗?平时所说的散瞳验光,科学名称为睫状肌麻痹验光,指的是使用药物让人眼的睫状肌放松下来,让验光更准确,可以区分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散瞳期间孩子会有视近物模糊、怕强光症状,在药物作用消除后,模糊感和怕光的感觉就会消失。散瞳需在专业眼科或视光医师检查给予医嘱后才可进行,切勿自行散瞳。二十六、怎么看懂电脑验光单和配镜处方?电脑验光单解读:电脑读数与实际情况往往存在一定偏差,电脑验光结果只能供临床参考,不能直接作为配眼镜处方。电脑验光单中的“R"代表右眼,“L"代表左眼,“PD"代表瞳距,“S"代表近视或远视球镜度数,“C"代表散光柱镜度数,“A"代表散光轴位。配镜处方样式与解读:在电脑验光或检影验光之后,进行主觉验光、试戴矫正,而配镜的处方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与年龄、戴镜习惯、双眼视功能参数等均相关,需要医生综合考虑给出一个“最适宜"孩子的配镜处方。比如表单中球镜sph-3.25、柱镜cyl-1.50、轴位axi10、矫正视力VA4.6(0.4),表示为右眼近视325度,合并散光150度,散光轴位10度,戴眼镜后的矫正视力是4.6(0.4)。二十七、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戴OK镜?OK镜通过夜间配戴的方式,在睡眠时借助眼睑压力使中央部位的角膜组织趋于平坦。研究显示,OK镜能减缓眼轴增长,具有一定的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验配OK镜,需要到专业医疗机构做全面检查后才能确定。OK镜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其验配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的医疗行为,具备医疗资质才能验配。二十八、0.01%阿托品滴眼液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吗?高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副作用较大,有反弹效应;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0.01%—0.05%)对瞳孔直径和调节影响均较小,对于控制或缓解近视的进展有效并且副作用小。研究发现,0.01%阿托品滴眼液可有效延缓近视进展,且反弹较小,副作用更小,但需要在医生监测下使用。二十九、做了激光手术,近视眼就治好了吗?激光手术是使用被电脑精确控制的激光束在角膜里切削出一个合适的凹透镜,使外界光线能够准确地会聚在视网膜上,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激光手术无法改变近视导致的眼球结构变化,尤其是眼底变化,并不能治疗近视。术后仍然要注意用眼,减少近距离用眼、避免视疲劳,关注视力情况,定期复查。三十、市场上一些训练或者仪器号称可以逆转视力,是真的吗?2019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从事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的机构或个人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等表述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不得违反中医药法规定冒用中医药名义或者假借中医药理论、技术欺骗消费者,谋取不正当利益。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与发展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家长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寄希望于“一技、一方、一法、一药、一器",应转变“重治轻防"的错误观念,走出“查病—治病"误区,坚持抓早、抓小,实施全面视力健康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的发生与发展。第二届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2023年6月15日
22
2023-05
暴露前预防(PrEP)策略 Q&A
暴露前预防(英文Pre-exposureprophylaxis,简称PrEP)是指有感染HIV风险的人,通过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来降低感染HIV风险的措施。2022年6月WHO发布了新的技术简报,现将各位小伙伴感兴趣的问题做个简要回答。Q:哪些药物可以用于暴露前预防?A:口服药:特鲁瓦达,商品名为舒发泰,是我国目前唯一获批的,用于未感染人群HIV暴露前预防的口服药物。注射药:2022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指南,推荐长效注射药卡博特韦(CAB-LA)用于艾滋病暴露前预防。阴道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达匹韦林阴道环用于艾滋病暴露前预防。Q:哪些人适用于暴露前预防?A:HIV阴性且处于HIV高暴露风险的人。特别说明,口服药的每日服药方案,男性、女性均可使用;口服药的按需服药方案,即2-1-1,只适用于未服用外源性雌二醇激素的男性(生理性别为男性)。注射药男性、女性均可使用。阴道环仅适用于女性,且可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Q:哪里可以买到口服PrEP药物?A:建议到抗病毒治疗定点医院购买。此外,随着大众对于便利性和隐私性的需求,正规和有资质的互联网医院和购药平台也可提供相关咨询和购药服务。Q:口服PrEP药物怎么服用?A: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在有较高感染HIV风险的时期使用,每日服用一次药物,1片/次(每24小时服用一片)。第二种,近期危险行为较少,可很好地预测或计划性行为的,可以按需服药,也就是2-1-1方案,性行为前2-24小时服药2片,服药后24小时服药1片,48小时再服药1片。Q:口服PrEP药物需要服用多久?A:PrEP并不意味着终身使用,如果不再有较高的HIV感染风险(包括目前没有性行为、已经停止吸毒、或一直采用其他方式保护自己),就可以停止使用PrEP。
17
2023-05
给儿童青少年最好的礼物—科学食养
2023年5月20日是第34个“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口号为“科学食养,助力儿童健康成长"。儿童青少年的大脑和身体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对食物营养均衡的需求大于其他人群。现代生活节奏飞速,吃饭常常是用以裹腹的东西罢了。不能静下心吃饭,其实也就等同于不能真正尊重自己的身心需求。懂得静下心吃饭,懂得合理搭配每一餐的营养,这样一种态度在食育教育中尤其显得珍贵。尊重饮食、热爱食物的孩子,才能够真正热爱生活。儿童青少年饮食应做到以下几点,才能达到食养目的:(一)食物多样,满足生长发育需要。每餐要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大豆等食物中的三类及以上。每天食物种类达到12种以上,每周25种以上(不包括汤菜料、葱姜蒜等调味料)。适当增加瘦肉、水产品、禽类、蛋类、大豆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二)因人因时食养,调理脾胃。做到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以健脾增食为总体原则,选择当季的新鲜食材作为食物。(三)合理烹调,培养健康饮食行为。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新鲜、卫生的食物,多选性质平和、易于消化、健脾开胃的食物,鼓励尝试新食物。引导儿童青少年专心进食,营造温馨进餐环境。合理烹调食物,儿童青少年要做到不挑食偏食,合理选择零食。(四)儿童青少年参与食物制作,营造健康食物环境。鼓励儿童青少年使用新鲜食材,参与家庭食物制作,提高营养素养。同时,烹饪能给儿童带来的快乐绝不是一件简单的玩具可以替代的。(五)三餐设计合理。早餐、午餐、晚餐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应分别占全天总量的30%、40%、30%。早餐设计:学生营养早餐应尽可能达到丰富营养和平衡膳食的要求,由奶类、粥面类、肉蛋蔬菜类等组成,餐后加一份瓜果或补充维生素。营养早餐能为饥饿的大脑细胞迅速补充养分。午餐设计:健康的午餐大多以五谷为主,配合大量蔬菜、瓜类及水果,适量肉类、蛋类及鱼类食物,并减少油、盐及糖分的汲取。营养午餐的食物分量分配原则为1:2:3:1/6的肉、鱼、蛋类,2/6的蔬菜水果,3/6的饭、面、粉。晚餐设计:学生营养晚餐比例应该是谷类食物占3成、蛋白质占3成、蔬菜和水果占4成。除了以上三餐,儿童青少年还需要适量的零食。零食应该选择健康的食物,如水果、蔬菜、酸奶、坚果等。“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历年宣传口号:2019年是:“营养+运动,携手护视力""2020年是:“合理膳食倡三减,良好习惯促三健"2021年是:“珍惜盘中餐粒粒助健康"2022年是:“知营养会运动防肥胖促健康"2023年是:“科学食养,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10
2023-05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艾”之心不可无
小A出生于某县山区家庭,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带大,缺少父母陪伴的他,从小少言寡语,学习成绩不算出众,但家里希望他能有一技之长,初中毕业后继续到某市技工学校读书。暑假,小A乘火车回家,火车上,中年大叔T某主动跟他聊天,一路很照顾他,还加了微信。小A回家后,T某常给他发微信聊天,关心他。假期结束返校时,受大叔的邀约,小A提前一天从乡镇回到县城,与T某吃饭,晚上T某带他去了娱乐场所,小A也开始学喝酒。小酌后迷迷糊糊,T某把他带到了小旅馆照顾他“休息"。期间,小A晕晕乎乎,但感觉发生了啥,次日小A睡醒,只剩自己一人,身上也没穿衣服,肛门隐隐作痛。小A微信联系大叔,已被删除,无法联系,他便返回了学校。几月后,世界艾滋病宣传日,学校内组织了宣传活动,小A对艾滋病有了一定的认识,男男同性肛交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风险行为,再次联想到自己曾经肛门隐隐作痛的经历,他悄悄在网络上购买了艾滋病检测试剂自测,结果阳性。他很快到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检测,经确证检测HIV阳性、梅毒阳性。医生根据小A本人经历和有关资料,排除了其他的感染可能,锁定风险可能来自于中年大叔T某,小A主动报了警,经多方努力,核实出T某为HIV、梅毒既往报告病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T某属于故意传播行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A也得到了免费的检测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等服务。敲黑板:1、艾滋病经性传播是目前我国最主要传播方式(95%以上),新报告病例,异性性传播占72.0%,男男同性性行为传播占25.6%[1]。2、艾滋病检测途径:初筛可自检(血液、口腔黏膜渗出液或尿液等样本),也可到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确证检测需到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疾控中心、公立医疗机构等)进行血样检测。3、HIV确证阳性后,应及时到定点抗病毒治疗机构积极配合治疗,并做好自我管理。及早治疗,规范治疗,生命几乎不受影响。4、根据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故意传播艾滋病是违法的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艾滋病防治条例》第六十二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故意传播艾滋病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六十条【传播性病罪】: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卖淫、嫖娼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1]韩孟杰.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分析和防治展望[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03):247-250.DOI:10.13419/j.cnki.aids.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