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年工作总结
2019年,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疾控中心和省卫生健康委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一、2019年主要工作进展(一)传染病疫情总体可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有效。全省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22.38/10万)较2018年上升12.98%,接近全国水平(225.48/10万)。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12起,发病(11435例)较2018年上升88.63%;死亡55例。(二)稳步推进艾滋病防控。全年艾滋病检测2248万人份,较去年增加27.2%,感染者发现率85.4%,居全国第三。快速检测乡镇全覆盖,推广溯源检测、体检机构检测,自主研发抗病毒治疗转介信息系统。7个艾滋病防治模式入选《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优秀防治模式汇编》。(三)持续优化结核病“三位一体"防治服务模式。总结推广“兰坪模式",关口前移至乡镇卫生院,分类主动筛查人数较2018年增加35.17%,报告发病率(53.87/10万)较2018年下降2.72%。在全国率先创建“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基本关怀服务模式",获中国疾控中心认可,推广至13个省份。(四)有效控制疫苗针对疾病。维持无脊灰状态,成功应对四川省VDPV疫情。麻疹、乙肝等疫苗针对疾病保持低发病水平。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新生儿个案上传率(88.97%)较2018年提升10.82%。(五)提高急性传染病监测能力。顺利完成流感、霍乱、伤寒副伤寒等疾病监测任务。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持续减少。确认全省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首次检出流感耐药毒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六)加快消除麻风病危害进程。全省106个县(市、区)实现消除麻风病目标,提前达到《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总目标要求。(七)持续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新增7个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省慢病综合示范区省级51个,国家级11个。63家乡镇卫生院建成慢病管理中心。严重精神障碍、癌症早诊早治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对独龙族、布朗族、阿昌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开展慢病及危险因素调查。(八)不断拓展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建成全省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网络,食源性疾病监测连续8年全国第一。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机构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风险研判。开展云南省茶叶、大米、火腿等名优产品风险评估,制定三七须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助力“绿色品牌、绿色食品"战略发展。营养监测。开展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和食物成分监测。完成布朗族、普米族、基诺族营养与健康调查,建成我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膳食营养与健康数据库。环境监测。饮用水卫生监测项目覆盖99.8%的乡镇,居全国第四。农村饮用水枯水期合格率(68.9%)较2018年提高2.3个百分点,88个贫困县饮用水合格率(68.64%)较2018年提高4.92个百分点。持续开展35个县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完成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和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任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重点职业病危害监测项目病种由7种扩充至28种,开展职业健康核心指标主动监测,完成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隐患排查和尘毒危害专项治理督查。中心被确定为省级职业病鉴定中心。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体格发育水平逐步提升。全面启动儿童青少年近视等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完成28.5万学生的监测工作。放射危害因素监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非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起草《云南省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并通过论证。消毒与病媒监测。开展省级和全省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质量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9.70%和96.80%。完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广圆线虫检测、国家病媒生物监测和全国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任务。(九)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工作。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卫生城市、卫生县城覆盖率达到92.25%,卫生乡镇覆盖率达到23.73%。稳步推进健康城市试点建设。(十)健康教育促进取得新成绩。选送31部疾控作品参加中国健康科普大赛,7项获奖,首次获得一等奖。(十一)逐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完成云南数字疾控建设和升级改造,应急现场管理、实验室检测、内部资源管理信息实现互联共享。完成全省疫情视频会商系统升级。(十二)疫苗临床研究进展显著。实施15个项目,首次担任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组长单位,受邀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十三)科研管理稳步进行。获得国家自然基金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卫生科技成果等奖2项。发表科研论文110篇,其中8篇SCI。(十四)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接待美国、德国等10个国家人员来访,9批10人次出访巴西、泰国等国;举办4次国际会议,培训老挝、越南专业人员84人次。(十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2人获得“万人计划"名医专项人才称号,2人获得后备领军人才称号;26人获得学历、职称晋升,派出305人次参加国家组织的业务培训,25人至先进省份或中国疾控中心进修学习;举办各类培训班84个,为基层培训业务骨干近1.2万人次,接受基层进修152人次。建成“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技能考试基地"。(十六)新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10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土地清表、地质勘察已完成、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进行基坑开挖。二、主要成绩(一)卫生应急能力持续提升。成立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先遣队,应急队伍管理更加规范。科学有效处置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新发传染病输入疫情。加快推进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建设,“一锤定音"能力持续增强。(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与周边三国签署了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备忘录和卫生应急预案。举办“中老、中越"技能培训和桌面演练,与老挝琅南塔省开展技术交流。建立80人中外联合专家库。(三)重点疾病防控措施落实有力。艾滋病防控“三个90%"目标逐年提高,肺结核疫情连续11年持续下降,麻风新发病人2级畸残率15%。(四)健康扶贫和驻村扶贫取得实效。聚焦“三区三州"和88个贫困县,提升贫困地区疾病防控能力,贫困地区重点疾病防控指标均达要求。开展彝良县底武村扶贫帮扶,加强结核病防治、免疫规划和学生健康等专业指导,推进省级卫生村创建,争取“母亲水窖"、捐赠太阳能路灯,不断改善当地生活环境和健康意识。三、存在困难及问题(一)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逐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3个县(市、区)距麻风消除目标有较大差距,结核病、艾滋病、乙肝、麻疹等重点疾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边境疾病输入不容忽视。(二)机制建设和基层能力亟待加强。慢病医防融合机制不健全,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基层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等工作能力严重不足,专业人员缺口较大,健康危害因素风险监测网络仍未形成。卫生应急和基层实验室能力尚不能适应当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