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2024-02
佳节到 腊肉香 学会吃 才健康
“农村人家杀了猪,大部分都腌了,挂在厨灶房梁上,烟熏成腊肉。我不怎么爱吃腊肉,有一次在长沙一家大饭店吃了一回蒸腊肉,这盘腊肉真叫好。通常的腊肉是条状,切片不成形,这盘腊肉却是切成颇大的整齐的方片,而且蒸得极烂,我没有想到腊肉能蒸得这样烂!入口香糯,真是难得。"——汪曾祺《肉食者不鄙·腊肉》腊肉自古至今,自北向南,都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腊肉在人们口中是晶莹剔透、油香肉鲜、外带烟熏的味道。特别是每年的秋冬季,腌腊肉、晒腊肉、熏腊肉、食腊肉。每家每户过年时都会自己准备或者购买腊肉,人们吃到的是团聚和回忆的味道。但是说到吃腊肉,有的人说腊肉吃多了会得高血压,有的人说腊肉吃多了会致癌……事实果真如此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一下有关腊肉的话题吧。一、腊肉中的哪些物质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来看看腊肉是怎么制作的。人们以前在食物储存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利用盐腌加日晒或者烟熏等方法去除鲜肉中绝大部分的水分,以防止肉类腐败,从而达到长期能够食用肉类的目的。这种制作腊肉的方式被传承到了现在。1.盐腌——氯化钠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常量元素,不仅参与细胞的生理过程,同时还能调节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钠摄入不足会导致人的疲倦、眩晕、食欲不振,严重的时候会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加速,甚至昏迷、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腊肉在腌制的过程中使用到了大量的食盐,食盐的主要化学成分就是氯化钠。腊肉、咸菜、酱菜及咸鱼等腌制、熏制食品都属于高盐食品。钠的摄入过量会引起血压升高、损伤肾功能、损伤胃健康、影响钙的吸收。《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指出我国人均每日烹调用盐为9.3克,远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成年人每日摄入食盐不超过5克的推荐量。2.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加工肉类食品(腊肉、火腿等)通常会把亚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来使用。亚硝酸盐会与肉中的肌红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可增进肉的色泽,同时抑制肉毒梭菌的生长,起到护色剂和防腐剂的作用。早在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亚硝酸盐列为了2A类致癌物,即极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亚硝酸盐在胃酸环境下,可能与食物中的胺类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容易增加胃、肠、胰腺等器官癌变的风险。我们国家对亚硝酸钠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腌腊肉制品类中亚硝酸钠的最大使用量为每千克0.15克,最大残留量不得超过每千克30毫克。只有过量摄入亚硝酸盐,才真的会有危害。亚硝酸钠,人口服0.3~0.5g可引起急性中毒,1~5g可致死。3.烟熏——多环芳烃腊肉在烟熏过程中,在含碳燃料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类物质,这些多环芳烃类物质会随烟气附着在腊肉表面。多环芳烃类物质中的苯并[α]芘具有强致癌性,摄入过多或者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的量,就可能引发胃癌、消化道癌等多种癌症,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4.长期不当存放——油脂酸败氧化长期放置或者存放不当的腊肉会有一股“哈喇味"。这个“哈喇味"就是油脂发生酸败氧化变质最直观的感受。过氧化值是衡量油脂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过氧化值越高,就说明油脂被氧化的程度也就越高,食品的口感、气味也会随之变化,营养成分流失,同时也会产生醛类、酮类、酸类等物质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过氧化值超标则说明食品已经发生了氧化变质,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有加剧心血管等慢性疾病、肠胃不适、腹泻、甚至损害肝脏的风险。二、怎么吃,才健康?1.食用前(1)自己家里制作腊肉等腌制食品,最好遵循“前4后21原则",食物在腌制过程中,前4天亚硝酸盐含量较少,从第4天开始,亚硝酸盐含量会迅速增加到一个峰值,然后逐渐降低,到第21天的时候,亚硝酸盐的含量就会变得很低。(2)食用前应对腊肉进行清洗,洗去灰尘及其他附着在腊肉表面的有害微生物。(3)采用浸泡的方式能够稀释亚硝酸盐,降低其在腊肉中的含量。(4)在切开腊肉后如果看到油脂部分变色或者闻到“哈喇味",应该切除氧化变质的部分。(5)尽量使用水煮的方式处理腊肉,这样会让腊肉中过多的盐、糖和脂肪溶于水中。2.食用时(1)少食。离开食物的摄入量来谈致病或者致癌都是不可信的。一般情况下,建议成年人每次食用腊肉的量不超过100克,一周食用1次。(2)不食。对于儿童和孕妇,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肥胖人群,建议选择不食用腊肉等高盐高油脂食物。(3)搭配新鲜蔬果。新鲜蔬果通常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之类的抗氧化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胃中的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绿叶蔬菜还能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促进肠道蠕动及排便,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3.食用后食用腊肉等腌制食品后,可以适当的增加淡绿茶、酸奶、益生菌、水分的摄入,促进有害物质代谢排出。适当补充新鲜水果,增加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代谢。
31
2024-01
请查收,寒假健康护眼小贴士
寒假时间较长,期间又逢春节,走亲访友、家庭聚会增多,儿童青少年容易出现生活不规律、缺少户外活动、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情况。家长们要树立科学育儿理念,引导儿童青少年合理规划假期生活,规律作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家务劳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健康护眼小贴士提示:一、睡眠足、不挑食充足的睡眠不仅对儿童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十分重要,还有益于视觉发育。建议家长以身作则,寒假和春节假期不熬夜,引导孩子规律作息,睡眠充足,幼儿、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小时。春节期间聚餐多,要避免暴饮暴食,做到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鱼类、豆制品和鸡蛋等优质蛋白,也可适量食用胡萝卜、蓝莓等富含对眼睛有益维生素的食物,少摄入甜食、碳酸饮料和油炸食品。二、不宅家、多户外户外活动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近视方法。户外活动可间歇进行,可以增加户外活动频次。建议每天户外阳光下活动不少于2小时,每周累计不少于14小时。各种球类运动都是很好的户外运动方式。在打球时,双眼追踪球类远近运动轨迹,可以有效锻炼睫状肌,促进眼部血液循环。跑步、做操、集体玩耍、游戏、散步等都是不错的户外运动方式。三、正姿势、亮度足寒假在家书写阅读时要保持用眼距离合理、头位端正,保持“一尺一拳一寸",不要趴在桌上或躺在床上、沙发上看书,更不能在行进的车厢里看书。阅读时要注意适时休息,持续用眼时间最长不超过40分钟。观看电子屏幕20分钟后,抬头远眺20英尺(6米)外至少20秒以上,每天娱乐性视频时间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学习时需要有良好的光照,光照不合理会给眼睛带来不良影响。白天学习时充分利用自然光进行照明,避免光线直射到桌面上。晚上学习时除开启台灯照明外,室内还应使用适当的背景辅助光源,减少室内明暗差,使桌面光线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最后,祝大家开开心心过大年。(本文内容节选自《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2024年寒假多场景近视防控20问答》)
31
2024-01
健康过大年 春节期间儿童零食要选对
春节期间也正值儿童青少年的寒假期间,小朋友们的饮食作息自动切换为“假日模式",同时春节期间免不了跟着家长走亲访友,亲友欢聚多了,吃喝玩乐少不了,花花绿绿的各类零食更是让儿童青少年们无法拒绝。很多家长会担忧孩子吃零食,给孩子的健康带来隐忧。其实零食选对了,可以作为儿童日常膳食的有益补充。零食是指在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的食物或者饮料(不包括水)。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青少年,零食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完全一样:对于2-5岁学龄前期的儿童,这一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每日三顿丰富的正餐与两次适量的加餐是学龄前儿童获得全面营养的保障,零食应少量添加,且要选择健康零食;对于6-12岁学龄期儿童,饮食模式逐渐从学龄前期“三餐两点"向相对固定的一日三餐过渡,正餐食物摄入量有所增加,但由于饮食间隔时间较长,容易产生饥饿感,且由于学龄前饮食习惯的延续,容易产生零食消费需求;13-17岁青少年正经历着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青春期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大,对食物选择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强,容易产生冲动性食物消费,甚至对某些零食产生依赖。家长在为儿童青少年选择零食的时候,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作为零食,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及烟熏油炸零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喝含酒精、含咖啡因饮料,零食应新鲜、多样、营养卫生;还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不要在睡前吃零食。学龄前儿童还要注意选择易消化的零食,要安静进食,谨防呛堵。简单来说,家长可以把零食用“三盏灯"来区分:“绿灯"的零食,一般为新鲜的食物,或不做任何添加单纯加工熟(蒸、烤、煮、炒)的天然食物,低脂低糖低盐,且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以作为正餐的补充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可以经常作为零食食用。比如未加工的坚果(原味核桃、巴旦木),天然果蔬(苹果、橙子、黄瓜、西红柿),乳制品(纯牛奶、原味酸奶),不添加油盐糖的水煮虾、蒸蛋、烤马铃薯、炒松子等。“黄灯"的零食营养素含量相对丰富,但在加工过程中会损失食材的一部分营养成分,并且会添加油、盐、糖等物质来提高其味道口感,孩子一般会比较爱吃,可以适当作为零食食用。比如用新鲜水果加工的果汁、果干、沙拉,用牛奶加工成的奶酪、奶片,用新鲜肉蛋类加工成的鱼片、肉干、卤蛋,用谷薯类加工成的爆米花、红薯干、马铃薯沙拉等。“红灯"的零食通常为深加工食品,采用烟熏油炸等方式进行加工,或在加工过程中添加高油脂、高盐、高糖、高反式脂肪酸,能量密度往往较高,要限制儿童食用。如炸薯条、炸鸡、冰淇淋、奶油蛋糕、糖渍话梅、含糖饮料、麻辣豆干等。该类零食常常深受儿童青少年的喜爱,作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尽量不将这类零食买回家,更不能把这些零食当作奖励。
17
2024-01
“HPV阳性=尖锐湿疣”? 没想到是个高仿!
众所周知,性病各式各样的“野广告"层出不穷:什么“最新进口针剂,一针见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彻底见效"、“专治各种疑难杂症,一次见效,三次根治"、“专治梅毒淋病花柳病"等,它们曾经风靡整个广告圈,成功占领了各大头条,名副其实沦为了城市“牛皮癣"。它们曾经“高攀过"路边电线杆、“光顾过"公共卫生间、“攻占过"路边垃圾桶,近年来共享单车竟成它们的“新宠儿",在不少城市街头,共享单车上的小广告随处可见,有的甚至直接贴在共享单车二维码部位。在这些广告中,部分商家甚至打出采用“国际一流检查设备"的幌子,病人动辄花上千元,甚至花上万元,也没能治疗好自己被检查出的“性病"。生活中你是否遭遇或听说,因为隐私部位长了类似菜花样异物或者单纯检测HPV阳性,而被诊断了一个不是“尖锐湿疣"的“假性湿疣"或“珍珠状丘疹"而被弄得整日提心吊胆、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凄惨故事。一、女性“假性湿疣"女性假性湿疣指发生在女性阴道黏膜的一种良性乳头瘤,又名绒毛状小阴唇,皮疹外观酷似早期的尖锐湿疣。属于女性黏膜的异常增生,病因不明。主要多见于青年女性小阴唇内侧,对称分布,偶可累及阴道前庭。典型损害为直径1~3毫米大小的淡红色或珍珠色丘疹,密集排列而互不融合,呈绒毛状或鱼子样外观,表面光滑,多无自觉症状。可以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和醋酸白试验与尖锐湿疣相互鉴别。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中未见凹空细胞;醋酸白试验为阴性。二、男性“珍珠状丘疹"男性珍珠状丘疹位于阴茎冠状沟处、环绕龟头出现的淡红色小丘疹。多见于包皮过长和有手淫习惯的青年人,属于生理性异常,不属性病范畴。一般无自觉症状,易被误诊为尖锐湿疣。目前认为包皮过长、局部卫生状况差、冠状沟分泌物及污垢的长期刺激或其他因素:如感染引起局部红肿等炎性反应可能是造成本病的直接原因。主要多见于20~40岁左右的青年男性。病变主要发生在龟头的边缘与冠状沟交界处或系带处。表现为直径1~3毫米大小的丘疹,丘疹顶端圆而光滑,有个别丘疹呈毛状或丝状。丘疹互不融合,多密集排列呈一行或多行,在龟头背侧明显,可部分或完全环绕龟头。颜色多为珍珠状白色,少数为淡红色或正常肤色。可以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和醋酸白试验与尖锐湿疣相互鉴别。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可见表皮基本正常,未见凹空细胞;醋酸白试验为阴性。此处有满满的干货:以上两种病变通常是不需要治疗,如果发现自己有类似症状,首先,应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皮肤科/性病科就诊,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无需过度恐惧和紧张。其次,因该病没有传染性,不影响健康,注意局部清洁卫生、保持干燥即可。三、HPV检测阳性≠感染尖锐湿疣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阳性,不一定就是尖锐湿疣,不能将HPV感染等同于尖锐湿疣。HPV感染在人群中很普遍,不同亚型与不同的疾病相关,但大多数情况下HPV感染只是一过性,通过我们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就可以清除病毒,不需要用药。当在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皮肤或黏膜部位出现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赘生物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皮肤科/性病科就诊,通过组织病理学、醋酸白试验及核酸检测即可明确诊断。
12
2024-01
小寒已至,记住“五个千万”助您护好心脑血管健康!
俗话说“小寒大寒,冻成一团"!随着小寒的来临,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来了!研究显示,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原因在于寒冷环境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高,进而加重心、脑负荷,动脉粥样斑块易破裂,冠状动脉易痉挛,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寒冷季节呵护好心脑血管健康尤为重要!记住以下“五个千万",助您护好心脑血管健康!一、千万注意保暖:适当减少外出活动时间,必须外出时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是对头部、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加倍呵护,对于老年人,在保暖的同时还要注意通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二、千万注意科学运动锻炼:运动因人而异。心脑血管患者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天气寒冷时,运动建议最好安排在上午10点以后至下午3点以前这个时间段,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三、千万注意合理膳食:按照膳食营养平衡的原则来合理安排饮食,膳食总体上要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防止便秘发生;注意清淡饮食,避免油腻、熏烤、腌制类食物,控制油盐糖的摄入;同时注意及时给身体补充水分,不抽烟,不饮酒。四、千万注意调节好情绪:情绪激动也会威胁心脑血管健康!应尽量保持心态平和,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避免过度愤怒和兴奋,注意休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五、千万注意控制好“三高":冬季呵护心脑血管健康,还要控制好“三高",坚持遵医嘱服药,管理好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如有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