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健康科普 > 健康知识
春夏季健康防病知识
新闻来源:元江县疾控中心 浏览量:0 【字体:      

  春夏交替,气温逐渐升高、降雨增多、昼夜温差较大,各种病原体活跃,是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帮助大家科学预防疾病,以下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控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肠道传染病: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手足口病

  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感染诺如病毒后,发病的症状主要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的表现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成人中腹泻更常见,而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呕吐的症状。感染轮状病毒后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包括发烧、呕吐、腹痛以及无血色水样腹泻。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预防措施:

  1.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食物煮熟煮透,生熟分开处理,避免生食海鲜或未消毒乳制品,平时注意饮用水卫生。纠正幼儿爱吃手指头的不良习惯。

  2.勤洗双手: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

  3.消毒隔离: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避免交叉感染;患病期间居家隔离,不到公共场所游玩,减少与他人接触,不共用个人物品;做好玩具、餐具等物品消毒。

  4.保障体育锻炼,注意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增强自身免疫力。

  二、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流腮/新冠

  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流感/新冠常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流涕、鼻塞、身体疼痛、寒战等症状,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流腮表现为发热、腮腺肿痛、肌肉疼痛、喉咙痛、头痛等,腮腺肿痛是其典型特征。

  预防措施:

  1.保暖防寒:根据天气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尤其注意头颈、腹部及足部保暖。

  2.通风换气: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降低室内病毒浓度。

  3.接种疫苗: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建议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及新冠疫苗。

  4.减少聚集: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外出规范佩戴口罩,接触公共设施后及时洗手。

  5.症状警惕: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居家休息并佩戴口罩,必要时就医。

  三、谨防食源性疾病

  高温多雨季节,正值野菜、野果成熟期,如果误食有毒植物或者食用加工不当的野菜野果,极易引起中毒;其次,若食物储存不当,也极易发生腐败变质导致细菌等微生物污染,造成聚集性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发生;另外,喝生水、吃凉菜等习惯也极易导致食源性疾病。

  预防措施:

  1.保持厨房环境和餐用具的清洁卫生,完善防鼠防蝇防蟑螂设施。

  2.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和食品原料。切勿购买和食用腐败变质、过期和来源不明的食品,切勿食用发芽马铃薯、不熟悉的野生蘑菇、河豚鱼等含有或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料加工制作的食品。

  3.肉及家禽在冷冻之前按食用量分切,烹调前充分解冻。

  4.彻底加热食品,特别是肉、奶、蛋及其制品,四季豆、豆浆等应烧熟煮透。

  5.烹调后的食品应在2小时内食用。剩余食物妥善贮存,食品贮存密封容器内,生、熟食品分开存放,新鲜食物和剩余食物不要混放。

  6.经冷藏保存的熟食和剩余食品及外购的熟肉制品食用前应彻底加热。

  7.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吃生食、不喝生水、不食用变质腐烂的食物。

  四、学校防控建议

  1.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和病因排查等工作。一旦发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患病学生,要及时就医并单独管理。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时立即向疾控机构及相关行政部门报告。

  2.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的管理,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严格保障食品卫生安全。

  3.建立日常环境清洁消毒制度,保持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和宿舍的良好通风,加强日常消毒和清洁工作。

  4.教师、清洁人员要及时发现可疑症状人员,对其吐泻物按规范的操作流程处理。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应按标准预防措施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注意手卫生。

  5.开展常见疾病的宣传教育,指导学生养成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的良好卫生习惯。

  五、增强免疫力小贴士

  -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如橙子、菠菜)、优质蛋白(鱼、蛋、豆类),适量补充水分。

  - 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午间可小憩20分钟。

  -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快走、瑜伽等有氧运动,提升抗病能力。

  - 调节情绪:通过冥想、阅读缓解压力,避免焦虑情绪降低免疫力。

  健康无小事,防病于未然。积极倡导“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

  愿大家科学防护,保护健康!

相关文章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祥和街1177号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东寺街158号 邮编:650022    联系电话:0871-63611746    传真:0871-63613063 技术支持:北京梦天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84351380
版权所有: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滇公网安备53010002000192号  滇ICP备65000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