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活着太累了……”当您的朋友或家人说出这样的话时,您的反应是什么?是转移话题,是安慰几句,还是认真倾听并深入交流?其实,这样的表达往往是他在发出求救信号,而如何回应不仅关乎个体的心理支持,更可能成为预防自杀的关键所在,因为自杀是一个沉重且容易被回避的话题,但开放、科学的对话恰恰是预防自杀的第一步。
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2025年的主题为主题是“改变关于自杀的叙述”(Changing the Narrative on Suicide),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将沉默、污名化和误解转化为开放、共情和支持。自杀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关乎全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
全球与中国的自杀现状:数据背后的警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全球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相当于每40秒就有1人结束生命。在中国,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这些数字背后是破碎的家庭、沉重的社会负担,以及无数未被察觉的痛苦。自杀绝非“个体脆弱”,而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改变叙事:打破沉默与误解
1.自杀并非“想不开”,而是复杂的心理危机。
自杀行为常与以下因素相关:
精神障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患者的自杀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社会压力:学业压力、失业、经济困境、人际关系破裂等重大生活事件;
慢性痛苦:长期疾病折磨、孤独感、社会孤立等。
2.破除三个关键误区!
误区一:谈论自杀会引发自杀?
事实:主动讨论自杀能降低风险。研究显示,询问自杀意图不会增加自杀行为,反而为求助提供机会。
误区二:说“要自杀”的人不会真做?
事实:约80%自杀者曾向亲友或医生透露过自杀念头或计划,必须严肃对待。
误区三:自杀是个人选择,与他人无关?
事实:每个自杀者背后都有未被及时发现的求救信号。社会支持与干预能有效预防悲剧。
v识别预警信号:高危人群的“求救密码”
以下表现可能提示自杀风险,需立即警惕并干预:
Ø言语信号:
直接表达:“我不想活了”“死了就解脱了”;
间接暗示:“如果我不在,你们会过得更好”。
Ø行为变化:
突然整理遗物、赠送贵重物品;
频繁自伤、酗酒或滥用药物;
回避社交、放弃兴趣爱好。
Ø情绪与生理异常:
持续抑郁、焦虑,或从极度绝望突然转为平静;
失眠、食欲骤减、体重下降;
反复讨论死亡或与自杀相关的话题。
如何行动?从“开始对话”到专业干预
1.个人与亲友:五步紧急应对法
第一步:倾听不评判。耐心倾听对方痛苦,避免说教或否定情绪(如“别钻牛角尖”)。
第二步:直接询问。温和问:“你最近是否有过自杀的念头?”(提问不会诱发自杀)。
第三步:保障安全。移除危险物品(如药物、刀具),避免其独处。
第四步:联系专业支持。立即拨打心理援助热线(云南省首条心理热线:0871-12356)或陪同就医。
第五步:持续关怀。定期联系,传递关心,让其感受到支持网络的存在。
2.社会层面:构建“预防-干预-支持”体系
政府与机构:加强精神卫生服务,推广心理危机干预热线,限制高危自杀工具(如农药)获取。
媒体与公众:负责任报道自杀事件,避免细节渲染,强调求助渠道与康复案例。
学校/职场: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关注高危群体(如青少年、职场压力人群)。
呼吁行动:每个人都是生命守护者
家庭:主动关心成员情绪,创造开放沟通氛围。
社区:组织关爱活动,帮扶孤寡老人、困境儿童。
个人:若感到绝望,勇敢求助;若发现他人有风险,立即行动——您的对话可能挽救一条生命。
生命无价,对话有光。改变对自杀的叙述,从“避而不谈”到“主动关怀”,从“指责误解”到“理解支持”,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黑暗时刻的那束光。2025年世界预防自杀日,让我们共同承诺:不沉默、不回避,用对话传递希望,让生命不再独行!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2024年全球自杀预防报告》
中国疾控中心心理健康中心《2023年中国自杀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