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通知公告 > 政务信息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浏览量:0 【字体:      

  2023年,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健康云南”“十四五”发展规划、“云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中疾病预防控制各项指标任务,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继续做好新冠病毒感染常态化防控

  继续开展24小时卫生应急值守,实时监测国内外疫情动态,完成专项研判分析52期、监测工作简报52期、哨点医院每日新冠检测情况统计52期。保障南博会等重要会议活动90人天。持续开展新冠病毒变异株和重点人群、重点机构、污水监测,重点人群、重点机构监测,污水监测。完成本土、输入病例新冠病毒基因测序,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以XBB.1及其亚分支为主。

  (二)统筹推进重点传染病防制

  1.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省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813.21/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00.03/10万。47人次186人天对16起事件开展现场处置。

  2.艾滋病、性病、丙肝。落实艾滋病“3个95%”策略,检测4294.62万人次,较上一年同期增加11.44%;感染者发现率达93.61%,新报告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成功转介率98.02%,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比例为94.57%。开展艾滋病、性病、丙肝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数据质量核查及社会组织参与国家艾滋病防治基金项目现场技术指导,组织完成全省艾滋病、梅毒、丙肝检测实验室(点)室间质量考评,完成云南省全国第四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终期评估,6个示范区成绩名列全国前茅,17个经验模式入选国家典型案例,为全国最多。

  3.结核病。全省结核病疫情持续5年下降,7项国家核心任务均保持较好水平。《云南省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2019-2022年)》终期评估圆满收官。累计完成糖尿病患者结核病筛查306.8万人次,筛查率96.1%,有症状者检查率90%,重点人群筛查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自主开发的数据系统分析软件和耐药个案管理系统在全省投入使用,1.8万例患者接受了电子药盒/手机端智能化服药随访管理,治疗依从性进一步改善。及时规范处置学校疫情。志愿者注册数量和服务时长均位列全国前三。

  4.疫苗针对传染病。连续24年维持无脊灰状态,27年无白喉病例报告。麻疹发病率维持在低水平。5岁以下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提前达到《健康云南行动(2020-2030年)》任务要求。组织在校适龄学生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升级改造云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5.麻风病。新增消除麻风病危害达标县2个,共121个县(市、区)达到消除麻风病危害标准。组织44个县(市、区)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全省开展治愈存活者体检1.5万余人次,家属体检4.6万余人次,重点疫村麻风病普查体检31.9万人次,普通疫村线索调查239.0万人次,非疫村线索调查948.9万人次,报告可疑线索1.5万条。培训综合性医院皮肤科医生和乡村医生4.1万人次。

  6.流感/禽流感。报告流感样病例22.48万人,占门诊病例的3.39%。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2.63万份,开展核酸检测2.62万份,检测阳性率23.14%,主要为H3N2、甲型H1N1亚型。全省禽流感环境监测标本1822份,阳性率39.79%。在原有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17家、哨点医院19家的基础上,新增省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19家、哨点医院20家,流感监测网络首次延伸至县级。

  7.手足口病。采集检测病例标本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78.31%),其次为CVA16型(19.67%)。

  8.猴痘。组织全省做好猴痘疫情应对能力储备,开展猴痘疫情监测分析,省级具备猴痘病毒核酸检测、分离和基因测序能力。及时确证我省首例猴痘病例,完成复核、全基因组测序。

  (三)持续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

  累计建成90个省级示范区,其中国家级20个,县(市、区)覆盖率69.77%。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均达到国家要求。死因、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登记报告质量稳步提升,入选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县(市、区)由2022年46个增至85个。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任务完成率102.98%,干预任务完成率123%;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任务完成率132.41%。29个县(市、区)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肿瘤登记报告等工作获国家肯定。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较2021年下降0.66%。

  (四)持续拓展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完成国家级和省级食品污染物监测。完成放射性污染监测4类食品72份样品测量分析,完成食品寄生虫裂头蚴,广州管圆线虫和并殖吸虫检测。开展《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过桥米线餐饮加工卫生规范》(DBS 53/032-2022)的跟踪评价。开展灵芝食用安全性和云南省粮食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暴露风险评估。主持制定的《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灵芝》(DBS53/036—2023)和参与制定的《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米线、卷粉、饵丝(块)》(DBS53/017-2023)正式发布;按计划开展《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咖啡花》研制工作;新申报立项《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干制三七茎叶》及《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干制三七花》修订。主持完成团体标准1项,参与完成团体标准2项。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354起,发布预警5次,及时完成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98件343项。联合出版的专著《云南野生毒菌图鉴》受到好评。

  2.营养监测。启动食物成分监测项目。在2个县市开展云南省食药物质和米粉消费状况调查。对5家机关单位食堂开展营养健康餐厅/食堂的创建评审,对全省已评审的营养健康餐厅/食堂开展核准工作。

  3.环境监测。饮用水水质监测乡镇全覆盖;完成农村、城市饮用水监测任务。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与防护项目、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项目顺利推进。完成120名6—36月龄婴幼儿人体生物监测现场调查。在昆明、西双版纳、丽江、德宏和大理启动城市污水和入境航班污水新冠病毒监测。

  4.职业、放射危害因素监测。制定全省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技术规范。重点职业病监测县级全覆盖,完成重点职业病常规监测48.93万人次,开展尘肺病核心指标主动监测7689例,哨点监测22.31万人次,随访尘肺病患者6217人次。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监测2675家,完成一线劳动者职业素养监测任务。开展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完成112家实验室能力及18家服务机构质量监测。完成国家食品风险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茶叶、粮食、奶粉、野生菌)任务。职业病鉴定21例。

  5.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监测覆盖1700余所学校、51万名中小学生。学生常见病与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县级全覆盖。成立云南省首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宣讲团,为学生、教师、家长、防控技术人员等4000余人次开展防控知识培训。

  6.消毒与病媒监测。完成19家省级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完成8个鼠监测点、6个蚊虫监测点、2个蜱、恙螨监测点病媒生物监测。全国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全省医疗机构消毒灭菌监测效果调查、全省消毒监测与评价等项目顺利完成。对勐海县布朗山乡和景洪市基诺山乡开展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7.健康体检。完成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11769人。对45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开展质控考核。

  (五)持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

  持续巩固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成果,全力做好全省爱卫技术支撑,起草制定爱国卫生工作技术方案、标准等共40余份,4个城市接受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现场指导评审10个城市、16个县(市、区)、14个乡镇开展国家卫生城镇创建,组织专家到省外7个城市(区)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区)复审。委托第三方完成129个县(市、区)的常态化暗访,跟踪督促各地形成长效工作机制。组织专家到6个重点州(市)和7个县(区)开展国家卫生城镇现场培训指导,培训当地5000余人。国家和省级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满意率90%以上。

  完成全省基本公卫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和质量评价,起草制定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文件,强化居民健康档案指导和管理,优化信息系统功能。

  (六)强化核心能力提升

  1.完成新中心项目建设。新中心项目2023年11月23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项目部荣获省总工会颁发的先进集体荣誉,项目荣获云南省第二届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一等奖,入选2023年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央资金补助项目。

  2.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升。调整补充2支国家应急队成员,按照平急结合原则,做好应急车辆、设备、物资的维护和储备。举办应急能力提升培训班,分2批组织国家卫生应急队员至天津大学开展全员培训。组织3次省级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实地模拟演练。开展全省疾控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和社区居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晓情况调查。云南省第三期现场流行病学培训41名学员顺利结业。获得2023年云南省现场流行病学职业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和流调技能团体一等奖。

  3.加强信息技术支撑持续推进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疾控行业专题数据库和交换平台建设项目”。构建高效的统一门户和协同办公平台,提升中心管理效能。承建中央转移支付“省统筹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提升项目”,制定项目资金分配和项目实施方案建议,报省卫生健康委、省疾控局同意并下发各地;建立项目推进工作机制,设信息技术、业务应用、实施保障、审计监督和专家咨询等5个专项工作组,积极加快推进项目调研、实施、质控等工作。

  4.科研水平提质增效。申报科研项目21项,获批立项3项(国自然2项、科技厅科普项目1项);成果申报10项,获奖励5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中心自立课题15项,组织申报专利12项。与昆明医科大学联合,成功申报“云南省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受到省科技厅好评。3名高层次人才通过卫生健康委期终考核,2人在培。发表论文138篇,其中28篇SCI。顺利完成公卫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5.承担云南省卫生健康标准秘书处工作。完成云南省卫生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工作。组织申报卫生健康标准评估项目2项,立项1项;标准化前期研究项目8项,立项6项。地标推荐立项1项、技术审查3项、征求意见3项。

  6.服务基层水平注重实效。举办培训班161期,培训15290人次,接收进修143人。基层现场指导3161人次6789人天。

  二、2024年工作计划

  聚焦“健康中国”“健康云南”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积极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指标,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疾控综合能力建设,推动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一)加强传染病防控

  1.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

  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感、禽流感/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脊灰等传染病和境外输入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云南省流感监测网络,在已有国家级17家流感网络实验室和19家哨点医院的基础上,新增省级网络实验室19家,哨点医院20家。推动全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多病原监测,强化麻疹、乙肝、手足口病、病毒样腹泻、霍乱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工作,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分离和基因测序工作,提高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依托三年行动计划,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重大传染病实验室,升级更新病原学研究平台,建成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示踪系统,提升“一锤定音”和致病机制、致病性的基础研究能力。

  2.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

  艾滋病。推进艾滋病“3个95%”策略,打好第五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做好全省艾滋病性病监测、检测、干预、随访管理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指导全省扩大检测工作,力争年底发现率达94.4%。推进《云南省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方案(2021—2030年)》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新报告丙肝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比例达90%,新报告符合治疗条件的慢性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率达75%,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临床治愈率达95%以上,累计报告符合治疗条件的慢性丙肝患者治疗率达50%。

  结核病。持续扩大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结核病主动筛查覆盖面,老年人(65岁及以上)接受结核病筛查350万人次,糖尿病患者中接受结核病筛查206.4万人次,140个重点乡镇启动全员筛查。16个州(市)二线药物药敏快速检测新技术(MIC法)覆盖率100%,为650例耐药患者提供二线抗结核核心治疗药物,耐药患者纳入治疗率突破85%。2.4万例患者接受患者关怀服务,56个县区启动无结核社区创建,患者成功治疗率保持90%以上。

  麻风病。推进消除麻风病三年攻坚行动,121个县(市、区)巩固达标成果,力争大姚县达到消除麻风病标准,巧家、澜沧、蒙自、开远、弥勒、丘北、砚山7个县(市)现症病人数较2023年减少10%以上。

  3.预防接种服务提质增效

  深入贯彻落实疫苗管理法,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0%以上,维持在较高水平。加强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全省规范化预防接种单位比例达40%,到2026年全省乡镇以上预防接种单位均达到规范化标准。打通接种数据与其他健康数据共享壁垒,整合政务系统、妇幼系统、公安等数据资源,进一步推动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高接种服务可及性、便利性和数字化。探索实行电子预防接种证试点,推广预防接种亮码接种、公众预约、接种点查询、疫苗知识推送、入托入学自助查验接种证等便民服务。提升接种率监测规范化水平,基于个案统计出生队列接种率,客观评价以乡镇为单位接种率水平。在资金保障的前提下,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和提升,构建冷链温湿度监测信息全程电子追溯系统,保障疫苗接种安全有效。强化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工作,提升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和鉴定能力。

  4.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

  积极推进“健康云南行动”4项慢病防治行动工作,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云南省实施方案。持续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完成7个新建国家级、20个新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申报。加快完善慢病及伤害监测网络建设,提升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主要慢性病发病和死亡报告质量。在重点地区完成心脑血管疾病高危筛查20万人、肺癌等重点癌种高危筛查1.3万人,提高早诊早治率,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进一步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提高管理效果。

  5.深入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与干预

  营养卫生。开展30种食物营养成分监测、在楚雄市、开远市、江川区、巍山县、水富县5个监测点开展居民营养健康状况队列研究,建立地方特色食品营养成分基础数据库。全面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开展常态化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指导建设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食堂等。不断提升居民合理膳食健康素养水平。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和调查处置,提高监测质量,强化数据分析利用。国家和省级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任务完成率不低于100%。持续做好食源性疾病防控宣传教育。推进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和跟踪评价工作。

  学校卫生。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脊柱弯曲异常、肥胖等常见病及其影响因素监测和干预,继续在13县区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工作,为教育系统落实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做好技术支持。指导129个县(市、区)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监测、营养教育和膳食指导工作。

  环境卫生。提升城乡饮用水水质监测能力,监测面覆盖100%乡镇。定期开展城市饮用水水龙头水质监测,4个季度覆盖129个城市。完善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网络建设。实施国家制定的环境健康和新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加强环境健康宣教,及时发布环境危害健康防护策略。

  职业健康与放射卫生。持续开展职业病、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健康素养监测。对10大类132种法定职业病进行监测,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在16个州市开展职业病哨点监测,在20个重点县(市、区)开展职业病主动监测。为8000名劳动者主动开展职业病项目常规体检,在8个重点行业开展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在2580家重点企业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2024年计划培训全省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骨干人才85人。开展医疗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非医疗机构辐射防护监测。组织全省职业卫生、放射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报告质量监测和实验室检测比对。完成4类食品的放射性污染监测。

  (二)加强体系建设和支撑保障

  1.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预警、疫情报告制度。完善部门联动监测、医防协同和平急转换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传染病临床症候群综合监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等多渠道监测体系。做好新发突发和重点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不断提高传染病疫情早发现能力。

  2.加强疾控系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

  动态修订完善传染病预案,提高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开展区域联合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强化情景构建,促进演练设计、实施和评估的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提升演练效果。实施全省卫生应急能力监测评估。加强重大自然灾害灾后应急卫生防疫密切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3.加快疾控科研体系建设

  完善首席专家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决策机制。加大科研项目和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完善科研激励相关政策,积极推进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云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建设,充分发挥云南省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功能,探索开展应用性研究和科研转化。加强与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对接平台,共享科技平台和资源。

  4.健全疾控人才队伍教育培训体系

  深入开展继续教育工作,重点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实验室检验等专业人员培训。开展公共卫生队伍“强基固本”计划,完成疾控机构复合型人才培养180人,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完成基层机构疾控专干综合能力提升培养1500人次,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

  5.加强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区域公共卫生建设项目落地云南。推进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公共卫生辐射力项目”,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州市级、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关键设备配备率达100%,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率100%,实验室污水合格率达100%。建设百万级省级规范化样本管理系统,建成卫生应急物资智能化仓储平台,符合新时期疾控现代化建设及公共卫生快速响应任务要求。腾冲市、镇康县、孟连县、勐腊县、河口县、马关县等6个出入境人数较多的口岸县(市)疾控中心具备基因测序能力。

  6.加强疾控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省级疾控行业专题数据库和交换平台项目建设,构建疾控行业专题数据库、交换平台和网络安全体系,提高公共卫生信息化水平,支撑实现公共卫生大数据高度协同,基本实现传染病监测系统集成和数据融合,支撑政务数据互联互通。

  7.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和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

  发挥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用,承担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业务培训等工作,不断强化对外合作交流能力,以“小而美”项目为抓手,加大与周边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入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

相关文章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祥和街1177号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东寺街158号 邮编:650022    联系电话:0871-63611746    传真:0871-63613063 技术支持:北京梦天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84351380
版权所有: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滇公网安备53010002000192号  滇ICP备65000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