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不少美味佳肴都离不开它,但它也是潜伏的健康“杀手”,给我们的健康埋下很多隐患。2025年“9.15减盐周”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减盐这件事!
一、盐重超标:我们究竟吃了多少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每日吃盐不超过5克(约一个啤酒瓶盖),但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普遍过高,人均每日烹调用盐高达9.3克,早已“盐”重超标!
二、盐重警告:吃盐过量带来哪些健康风险?
盐的咸味主要源自氯化钠(NaCl),每2.5克盐中约含有1克钠。钠是人体必需元素,在维持体液平衡、保障神经与肌肉正常运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想让钠发挥积极作用,“适量摄入”是关键——若盐分摄取过多,过量的钠便会危害健康。
1、引发高血压
过量盐摄入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使血压升高,提升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增加肾脏负担
过量盐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肾脏需不断排出体内多余钠离子,长期下来会损伤肾脏过滤功能,增加患慢性肾病的风险。
3、损伤胃黏膜
过量盐分首先进入胃部,因其渗透压高,会直接损伤胃黏膜,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诱发胃癌。
4、诱发骨质疏松
钠离子有“多吃多排”的特点,且排出时会不可避免地带走钙离子。因此,长期高盐饮食容易造成钙流失、骨密度下降,进而引发骨质疏松,尤其会增加中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女性)的骨折风险。
5、增加肥胖超重风险
“高盐”食物往往更“下饭”,容易让人不自觉摄入更多食物,进而增加肥胖超重的发生风险。
三、盐防死守:科学减盐有技巧
日常生活中,我们摄入的盐主要来自家庭烹饪、在外就餐/外卖、加工食品三大场景。想要避免食盐过量,需从这三方面入手:
1、家庭烹饪
①采用限盐工具:烹饪时使用限盐罐、限盐勺,既能精确控制用盐量,还能时刻提醒减盐。
②以低钠盐替代普通盐:“低钠盐”将部分钠盐替换为了钾盐,含钠量仅为普通食盐的60%-70%。选择它既能满足对咸味的需求,又能减少钠摄入。但肾功能障碍者、服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等不宜摄入高钾的人群,使用时需谨慎。
③以天然调味料取代盐:减少酱油、味精等高盐调料的使用,尝试用葱、姜、蒜等辛香食材或柠檬汁、香菇等天然食材增味提鲜,既减盐又能提升食物口感。
④调整加盐时机与烹饪方式:建议食物即将出锅时加盐,此时盐分附着在食材表面,咸味更明显且用量更少;同时优先选新鲜食材,多采用蒸、煮、炖、清炒等低盐烹饪方式。
2、在外就餐/点外卖
餐馆菜品口味通常比家庭烹饪更重,建议减少外出就餐和点外卖频率。若不得不吃,可向商家提出“清淡、减盐”需求,并尽量避免选泡制、酱爆、卤制等高盐菜肴。
3、加工食品
购买预包装食品时,需仔细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的钠含量,优先选钠含量低的产品;尽量少买加工肉制品、盐渍坚果、话梅等“高盐食品”,减少“隐形盐”摄入。
低盐的饮食习惯需要耐心培养。在这个减盐周,让我们从家庭做起,携手行动,将减盐技巧贯穿于每一餐、每一次的食物选择中,最终实现每天“盐不过5”的健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