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知识 >> 疾病知识 >> 传染病

字体:    

手足口病(云南省疾控中心)

来源:云南疾控资讯网   时间:2008-05-06   阅读数:43797   编辑:xk


  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 71)最常见。
  一、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 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手足口病与ev 71感染有关的报道则始自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是最早出现ev71感染的国家之一。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ev 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ns),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cns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英国1994年4季度暴发了一起遍布英格兰威尔士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监测哨点共观察到952个病例,为该国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流行,患者大多1-4岁,大部分病人症状平和。该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资料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其它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也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 次流行均为ev 71引起,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16均有分离,ev71毒株的基因型也与以往不同。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 岁,病程仅2天,100 %发热,62 %手足皮疹,66 %口腔溃疡,28 %病症发展迅速,17%肢软瘫,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暴发,在托儿所和幼儿园2次暴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 %和1.9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 71病毒。1998年ev 71感染在我国台湾省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二、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数天即有传染性,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患者疱疹液中的病毒含量大,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咽部分泌物的排毒时间可持续1-2周,粪便约3-5周。
  (二)传播途径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粪-口传播途径为主。主要是由于人接触了被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咽部分泌物、疱疹液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经口感染发病。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或打喷嚏)传染,亦可经由接触病人皮肤水疱的液体而受到感染。在发病前数天,喉咙部位与粪便就可以发现病毒,此时即有传染力,通常以发病后一周传染力最强。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一。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隐性感染为主,隐性感染与显形感染之比约为100:1。感染后对同型病毒产生牢固的免疫力,不同型别病毒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而,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占发病数90%以上。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我国天津市1983年流行后,散发病例不断,1986年再次发生流行,而且两次均为coxal6引起。
  (四)流行特征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家庭散发(通常一家一个病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三、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coxa组的16、4、5、7、9、10 型,coxb组的2、5、13 型,以及ev71型,其中以coxal6及ev71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于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5%来苏不能将其杀灭。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或56℃30分钟都能将其灭活。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四、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 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二)合并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71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2岁以内患儿。
  五、诊断
  (一)本病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
  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二)实验室诊断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细胞接种和乳鼠接种。1998年人们开始用人肺系细胞(mrc-5)分离cox a16等毒株,其敏感性好且接种病毒后出现细胞病变较快。人源细胞如w1-38、横纹肌瘤细胞(rd)也都可用于病毒分离。rd细胞支持大多数柯萨奇a组病毒复制,但一般要经过2次以上传代才出现明显病变,若在使用rd 细胞分离的同时再增加1株l20b或hep-2细胞,可提高肠道病毒的分离率。为提高细胞对肠道病毒的敏感性,还可在细胞接种前用50μg/ml的5-碘脱氧尿嘧啶处理3天。对一些不能在细胞上生长的病毒,可用乳鼠接种分离病毒。埃可病毒一般不引起乳鼠发病,多由脑脊液分离,粪便中不易检出。
  肠道病毒型特异性鉴定主要靠血清中和实验,lmb组合血清可大大简化鉴定过程,但是有些毒株的中和作用不稳定,仍需由单价血清来鉴定,另一要注意的是病毒颗粒的集聚会影响中和效果,如ev 71的中和实验就需要使用单个分散的病毒。
  近年来,pcr 技术已成为诊断肠道病毒感染最常用的一种方法。pcr测序技术则可用于肠道病毒分型。
  手足口病抗体检测的最常用方法目前仍是中和实验,该方法精确且具有型特异性。
  六、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诊治工作,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三)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四)卫生与教育行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春夏季肠道病毒感染防控和救治知识培训和健康宣教工作,最大限度阻止疾病蔓延。
  (五)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必须坚持做好每日晨检工作和因病缺勤病因排查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发现有发热、皮疹、疱疹(主要部位,口腔、手足、臀部)等疑似的患儿,要迅速做好离校、离园的工作,立即通知家长带患儿去医院就诊,并报告相关部门。同时对患儿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做好教室、食堂、卫生间等消毒处理工作;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如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
  (六)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将衣被阳光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七)家长应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大力提倡和培养儿童 “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良好卫生习惯,改变不良的卫生行为,积极做好学校和托幼机构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确保广大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作者:云南省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