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主题 >> 传染病

字体:    

流行性腮腺炎(丙类)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时间:2022-08-02   阅读数:10018   编辑:admin


  

  它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病原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是腮腺炎病毒,属rna病毒的副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园形,大小悬殊,为100-200nm,核壳为螺旋对称,直径17nm,螺距5nm,有一中空部分,直径4-5nm。有包膜,厚15-20nm,表面有小的突起,含血凝素、血溶素和神经氨酸酶。病毒的感染性可被乙醚、氯仿、福尔马林、56℃" 20分钟及紫外线所灭活。在-70℃可以存活数年。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型别,但它与副流感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有明显的交叉反应。腮腺炎病毒可凝集人、豚鼠及多种动物红细胞,可感染猴和6-8天的鸡胚。多种组织培养细胞,特别是人胚肾和猴肾细胞可供病毒繁殖。

  临床表现

  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常可波及邻近的颔下腺。舌下腺及颈部淋巴结。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一12日。白细胞计数有时可稍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青春期男性患者有时并发睾丸炎,发生率平均为20%。睾丸炎常发生在腮腺炎起病后的4-5天,肿大的腮腺消退时,开始为罩丸疼痛,随之肿胀伴触痛。有些患者症状较轻,但大多数病人有严重的全身反应,包括高热、寒战、头痛、背痛等,急性期症状可持续3-4天, 约10天左右消退。病变大多侵犯一侧睾丸,双侧睾丸炎发生率为16-30%。有1/3一1/2病人在发病1周或数月后继发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腮腺炎病毒睾丸炎可发生一定程度的不育,其发生率约为1/10。青春期女性患者仅5%可并发卵巢炎,症状多较轻,可出现下腹部按痛,下腰部酸痛,月经不调等,卵巢炎的发生,不影响受孕。腮腺炎并发脑炎的神经症状常在腮腺炎高峰时出现,开始常为脑膜炎,有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和直、kernig征阳性等症状。如侵及脑实质,可出现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状。腮腺炎病毒引发的脑炎约占病毒性脑炎中10%左右。腮腺炎病毒脑炎症状一般较轻,预后良好,多在2周内恢复正常,无后遗症。

  诊断

  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3周有与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流行)、腮腺和/或邻近腺体肿大,或伴有睾丸炎、卵巢炎、脑炎等临床症状(详见临床表现部分)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或对非典型或亚临床型感染的诊断,必须通过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

  1.近年来大多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急性期血清中有否抗腮腺炎病毒特异性1gm抗体,以期做到早期快速诊断。

  2.以el1sa法检测患者的双分血清(间隔24周),抗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者,判断为阳性。

  3.在发病早期采取患者唾液或尿液、脑脊液、血液标本,及时接种鸡胚或人胚肾等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试验,病毒分离阳性标本常用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其是否为腮腺炎病毒。

  临床诊断结合1.急性期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前提是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2.双分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3.腮腺炎病毒分离阳性。即可做出确诊。

  

(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