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专题 >> 健康主题 >> 传染病

字体: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丙类)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时间:2022-08-02   阅读数:4204   编辑:admin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ahc)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本病特点为潜伏期很短,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大流行期间曾造成一些城市停课、停产、停市,给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本病每于夏秋季节流行,多见于成人。自然病程短,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疗法。

   病原

   本病病原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新型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70, 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oxsakie virus a24 ,ca24v)。两种病毒形态相同,皆为球形,直径20~30nm。蛋白质衣壳呈立体对称二十面体,有32个子粒,无外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在宿主细胞胞浆内繁殖复制。病毒耐酸、耐乙醚,对一般常用消毒剂、脂溶剂抵抗,对紫外线、氧化剂、高温干燥敏感。临床诊疗中用75%酒精消毒是最可靠的消毒方法。肠道病毒70型具有其它肠道病毒的理化性质,但不能被其它各种肠道病毒免疫血清中和。对乳鼠不致病,接种猴丘脑、脊髓致动物下肢瘫痪。对羟苄唑〔hbb〕敏感。常发生抗原变异。可在hela细胞、hep-2细胞、人胚肾细胞、人胚结膜器官培养生长但较难分离。世界范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地区分离出的病毒常为ev70。ca24v腹腔或/和脑内接种乳鼠致迟缓性瘫痪。耐hbb。可在hela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羊膜细胞、猴肾、人胚肾细胞、hep-2细胞等多种细胞内生长,出现细胞病变,容易分离。亚洲地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分离的病毒以ca24v为多。ev70和ca24v两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两者不能区别。我国历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中各地区也都分离出ev70或ca24v,或两种病毒同时流行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很短,接触传染源后2小时~48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自觉眼不适感1-2 小时即开始眼红,很快加重。明显眼刺激症状,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 流泪。眼睑水肿,睑 、球结膜高度充血。本病屡见结膜下出血,初为睑结膜、球结膜针尖大小的点状出血,继而斑、片状结膜下出血,多位于颞上、颞下近穹隆部球结膜、上方球结膜。重者出血融合弥漫,可遍及全部球结膜呈鲜红色。角膜上皮细胞点状剥脱是本病早期另一特征,裸眼检查不易发现异常。滴荧光素染色后裂隙灯显微镜钴蓝光源下可见多数散在细小的绿色着染点。眼分泌物初为水样、浆液性,重者带淡红血色,继而为粘液性。睑结膜、穹隆部有时见滤泡,偶有伪膜形成。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偶见轻度虹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人有发热、咽痛等上感症状。本病为自限性,自然病程1~2周,视力无损害,角膜无基质浸润,一般无后遗症。应注意的是ev70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大流行期偶有少数结膜炎患者在结膜炎后1~8周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腰骶脊髓神经根炎,下肢肌肉酸痛、肌张力减低、膝腱反射消失、下肢运动麻痹或面瘫,部分患者恢复,部分患者致残。

  

  

(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