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知识 >> 疾病知识 >> 传染病

字体:    

埃博拉出血热(WHO 2008年12月修订)

来源:WHO网站   时间:2009-01-13   阅读数:18303   编辑:xk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它有五个不同的种属:扎伊尔、苏丹、科特迪瓦、本迪布焦和莱斯顿。
  扎伊尔、苏丹和本迪布焦种属与在非洲发生的埃博拉出血热(ehf)大型疫情有关,具有很高的病死率(25-90 %)。而科特迪瓦和莱斯顿种属则没有这样高的病死率。莱斯顿种属可以感染人类,但到目前尚没有收到在人类导致严重疾病或死亡的报告。
  在西太平洋地区发现的人类感染埃博拉莱斯顿亚型,只导致无症状疾病,这意味着患病者不会出现临床疾病。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似乎居于非洲大陆的雨林以及西太平洋地区。
  传播
  埃博拉病毒是经与被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它体液的直接接触传播。
  在葬礼上,哀悼者与死者尸体直接接触,这似乎对埃博拉的传播起到了极大作用。
  人类接触被感染的或死或活的黑猩猩、大猩猩或森林羚羊感染埃博拉病毒病例见于科特迪瓦、刚果共和国和加蓬。另据报道,接触猕猴也可传播莱斯顿株埃博拉。
  卫生保健工作者在治疗埃博拉患者时也往往受到感染,这是由于在密切接触过程中,没有采取正确的感染预防措施和适当的隔离护理程序。
  潜伏期:2至21日
  症状
  埃博拉的特点是突然发高热、极度虚弱、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随后往往是呕吐、腹泻、出疹、肾和肝功能受损、在一些病例中,体内和体外出血。实验室结果显示了白血细胞和血小板降低,以及肝酶升高。
  诊断
  对血液样本进行的专门的实验室检测发现了特定的抗原和病毒基因。还可检测出对病毒的抗体,在细胞培养基上可以分离出病毒。样本检测具有极大的生物危害风险,应仅在最大程度的生物防护条件下进行。新开发的诊断技术包括无侵害诊断方法(唾液标本和尿样检测)和检测灭活样本,以迅速提供实验室诊断,在疫情控制活动期间支持病例管理。
  治疗和疫苗
  危重病例需要强化的支持性护理,因为患者往往脱水,需要以含有电解质的溶液进行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
  埃博拉出血热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疫苗。正在试验一些潜在疫苗,但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推出任何一种疫苗。在实验室研究中,一种新的药物疗法显示了一些希望,目前正在进一步评估。然而,这也需要花费几年时间。
  在动物身上使用超免疫血清的实验性研究显示对疾病没有防护力。
  防控
  疑似病例应与其他患者隔离,并采用严格的隔离护理技术。
  追踪并持续关注可能通过密切接触病人而接触埃博拉的人非常重要。
  应向医院所有人员介绍该病的性质及其传播途径。应特别重视确保侵害性程序例如静脉点滴管的放置,以及血液、分泌物、导管和抽吸仪器的处理应在严格的隔离护理条件下进行。医护人员应有个人专用罩衣、手套、面罩和护目镜。不可丢弃的防护性设备在适当消毒之前不得重新使用。
  接触埃博拉患者用过的衣服或床单也可导致感染的蔓延。因此,这些物品在整理之前需经过消毒。
  受埃博拉影响的社区应努力确保其人口了解该病本身的性质以及必要的疫情控制措施,包括如何埋葬死者。死于埃博拉的人应立即安全下葬。
  接触
  人际传播的基本方式是接触受污染的血液、分泌物或体液,任何人如与患者发生密切的身体接触,都应加以严格监控。每日两次测量体温,在出现发烧时,建议立即住院,并严密隔离。
  在没穿隔离护理服的情况下与患者或受感染材料密切接触的医院人员必须被视为接触者,并给予相应关注。
  历史
  埃博拉病毒是1976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yambuku和苏丹南部的nzara的流行病暴发后,首次在苏丹的西赤道省份和邻近扎伊尔(现为刚果民主共和国)一地区发现的。
  1976年7月至11月,苏丹有284人感染埃博拉病毒,151人死亡。在刚果民主共和国,9月和10月有318人发病,280人死亡。1977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生了一起病例,1979年在苏丹,埃博拉再度暴发(33个病例,包括22人死亡)。
  1989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莱斯顿,检疫实验室在猕猴身上分离出了埃博拉病毒的莱斯顿亚型。1989年至1996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莱斯顿,德克萨斯州的阿丽斯和宾夕法尼亚州)和意大利从菲律宾进口的猴子,发生了若干次埃博拉莱斯顿亚型暴发。调查追踪到所有埃博拉莱斯顿亚型的暴发都源于菲律宾马尼拉附近的一个出口设施,但未能确定这一设施的污染方式。一些猴子死亡,至少有四人受到感染,虽然他们都没有出现临床疾病。
  1994年11月,在科特迪瓦确诊了1例科特迪瓦亚型埃博拉出血热,以及若干黑猩猩病例。
  1995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kikwit发生大流行,315人发病,其中250人死亡。
  在加蓬,1994年首次记载埃博拉出血热(19个病例,包括9人死亡)。此后疫情暴发于1996年2月(37个病例,21人死亡)和7月(60个病例,45人死亡)
  2000年10月,在乌干达北部的gulu区报告了埃博拉疫情。2000年9月至2001年1月,苏丹亚型的埃博拉病毒感染了425人,224人死亡,这是迄今为止埃博拉最大规模的一次流行。也是1979年以来,苏丹亚型埃博拉病毒第一次有报告的出现。
  2001年10月至2003年12月,在加蓬和刚果共和国报告了若干次扎伊尔亚型的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总计有302个病例,254人死亡。
  自从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总共记载了大约1850个病例,1200多人死亡。
  自然宿主
  尽管进行了深入研究,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仍然不得而知,但似乎存在于非洲大陆和西太平洋地区的雨林中。
  虽然非人类灵长目是人类感染的一个来源,但它们似乎不是宿主。据信,它们像人类一样,是受到自然宿主或通过来自自然宿主的传播链受到直接感染。
  在非洲大陆,人们感染埃博拉病例与直接接触雨林中发现死亡的大猩猩、黑猩猩、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有关。到目前为止,已在野外黑猩猩(科特迪瓦和刚果共和国)、大猩猩(加蓬和刚果共和国)和小羚羊(刚果共和国)的尸骸上发现了埃博拉病毒。
  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假设,试图说明埃博拉暴发的起源。实验室观察表明,在实验中感染埃博拉的蝙蝠不曾死亡,这就引起人们猜测,这些哺乳动物可能在保存热带雨林中的病毒方面发挥了作用。
  正在刚果共和国和加蓬进行深入的生态学研究,以查明埃博拉的自然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