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促进日 >> 6.5世界环境日

字体:    

2019年世界环境日:一起学习《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来源:云南省疾控中心   时间:2019-06-04   阅读数:15850   编辑:hws


  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将在中国浙江杭州举行,今年世界环境日的口号为“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主题聚焦空气污染防治。党的十九大提出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要求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系近14亿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要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抓住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突出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为此,国务院于2018年7月3日发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加快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打赢蓝天保卫战,制定三年行动计划。

  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吧!

  制定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以下称重点区域)为重点,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狠抓秋冬季污染治理,统筹兼顾、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指标:经过3年努力,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协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明显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省份,要保持和巩固改善成果;尚未完成的,要确保全面实现“十三五"约束性目标;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应在“十三五"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区域范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包含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保定、沧州、廊坊、衡水市以及雄安新区,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市,山东省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市,河南省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市等;长三角地区,包含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汾渭平原,包含山西省晋中、运城、临汾、吕梁市,河南省洛阳、三门峡市,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市以及杨凌示范区等。

  三年行动计划的任务措施: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绿色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严控“两高"行业产能,强化“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大力培育绿色环保产业。二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有效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重点区域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三是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加快车船结构升级,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四是优化调整用地结构,推进面源污染治理。实施防风固沙绿化工程,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加强扬尘综合治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氨排放控制。五是实施重大专项行动,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开展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行动,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开展工业炉窑治理专项行动,实施vocs专项整治方案。六是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建立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夯实应急减排措施。七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八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严格环境执法督察。完善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强化科技基础支撑,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督察。九是明确落实各方责任,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考核问责,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源于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7/03/content_5303158.htm)

(作者:云南省疾控中心 hws)